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6章 儲備,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基地定在了冀州和豫州,是因為東漢主要的經濟基地,因為漢代整個氣候都比較溫暖潮溼,在光武之後變成了大河中下游區域,也就是後世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帶便是成為了種植業的絕佳地區。
大漢起初是以粟和稷為主,所以社稷之稱也是這麼來的,後來便引進了小麥大麥,至於後世的水稻,還不是現在的大漢主要的農作物,蔬菜和水果什麼的一般都是不算在正經田畝裡面,農業和畜牧業分得很開……
關中的種植業在東漢時期就逐漸的沒落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點是關中的地理環境已經和漢初之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為主要的就是水土流失。
在前秦之時,關中黃土高原上是植被密佈,甚至是桑林如綢般密集,上林苑也真的很有林,但是隨著毫無節制的修建宮殿,燒了修,修了燒,普通人家的年復一年的砍伐樹木燒火烹飪取暖,導致黃土高原上的樹木被大量砍伐,然後脆弱的生態環境在人類大量破壞之下根本無法自我修復,以至於黃土高原就像是四十歲往上的男人,一旦出現了斑禿,距離全掉光也就不遠了。
所以,在相同的,比較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下,黃河中下游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儲存水分的地區,就自然而然的勝過了要重點保護土壤水分的關中區域,以至於東漢的政治經濟中心就東移了。
只不過冀州豫州人口也多,再加上嚴重的土地兼併,導致了小戶居民為了謀求溫飽累死累活,根本沒有心思去搞農業技術改革,而擁有大量土地計程車族豪強,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也不會讓普通百姓掌握新技術去獲取更高的產出,畢竟只有普通自耕農活不下去了,他們才有機會攝取更多的土地。
作為朝堂,因為都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佔著坑位,即便是有些人研究農業技術,大多數也都是興趣使然,然後欣欣然在一片讚揚聲中將技術呈現在朝堂之上,然後束之高閣,也不在意這些技術有沒有具體用到實處。
因此很多大漢士族子弟會淺薄的認為,農業收成不足,便是耕作的農夫不夠,所以要讓更多的農夫捆綁在土地上,同時也因為大漢原先制定的賦稅政策,是以人口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所以大漢朝堂乃至於之後的封建王朝,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越是重視土地,越是將人口捆綁在土地上,行動便越發的沉重,即便再想到要轉個彎,翻一個身,都已經是艱難無比,只能是在原有的道路上千方百計的減緩其滑向深淵的速度。
因此冀州豫州的土地優勢,到了現在反而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劣勢。許多大地主因為收成還算是不錯,自然就不會想著要改進農業技術,就像是大多數壟斷階級一樣,大地主壟斷了土地,也會只想著繼續侵佔更多的土地,當人口增大的時候也只想著隱匿人口少繳稅,更多的會把心思花在怎麼樣挖朝廷牆角上,而像是斐潛這樣手中握著大量的土地卻注重農耕技術開發的,宛如鳳毛麟角一般。
諸葛亮看著木屋之中取出來的各種工具,不由得有些驚訝,這……皆為子敬兄所制?
棗祗搖了搖頭,說道:非也。某耕于田中,常有惑之,便詢驃騎,驃騎旋即可解,令工匠而改之……孔明且看,此乃耬也,取漏之意,至種於此中,宛如啄飲,取啄之長,便是深種,若是短,便為淺之,相差不過毫釐,甚至便利……嗯,此物乃耦也……
棗祗一項項的說著,就像是給小夥伴介紹著自己的玩具,什麼功用都是瞭如指掌。
諸葛亮聽著,卻漸漸的皺起了眉來,此等之物皆妙也,唯有一事不足……
棗祗說道:可是價高?尋常之戶不可得之?
正是。諸葛亮點了點頭。
棗祗也點了點頭,然後讓人將這些工具重新收拾回房屋內放好,說道,此乃屯田之弊也……流民至於此,得田之初,多是勤奮,不計辛勞,但求得食飲即可……
孔明所慮甚是。此物價高,一般農戶難以供養……棗祗一邊向前,一邊說道,牛犁之物,可共用之,輪換耕作,初無怨言,而今……嗯……
諸葛亮微微皺眉,可是人心不足?
人心啊……棗祗嘆息道,農學士亦是如此,難以公允……此乃題外話了……後驃騎設器具坊,可租可借可代,怨暫緩之……
只有士族世家子弟才會勾心鬥角麼?
並不是,即便是普通的農戶,在解除了飢餓的威脅之後,也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糾紛。
而且如此,亦有新弊……棗祗看了諸葛亮一眼,說道,此事以後再論罷……來,到了……
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