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14章 自己人的刀,一鍋端的人,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攀爬,除了躲在草葉子低下的長蟲之外,便是在野草藤蔓之下的空洞或是鬆垮的岩石。看著上面有些草葉子,實際上低下都是虛的,一腳踩下去頓時塌到底,要是隻有一條腿踩上去,反應快一些還能活,要是走得急了些,兩條退都吃不上力,即便是摟到邊上的灌木,也都是吃不住力……
因此就像是魏延這樣,先往前打一片,然後戳一下準備落腳的地方,落下去的時候還要先用腳試兩下氣力,才會真正踩實了。
所以魏延等人走路的姿勢都不好看,像是個老頭子似的走一步頓幾下,但是想要好看的都死了,選好看還是好活著,個人心中都有數。
四下一片寂靜,魏延站上了山頂,之所以選擇這一個山頂而不是另外的哪一個,是因為方才就是在那邊發現了大貓的蹤跡。因此正常來說那邊的林子裡面肯定沒有人,除非張則或是什麼其他的人可以養一隻大貓作為寵物……
魏延舉目遠眺。
若說是沒有得到訊息,說不得魏延為了趕路還真有可能落入張氏的埋伏裡面,但是現在麼……
這山道可不好走啊,即便是魏延手下這些從黃成那個時候就開始訓練的山地兵,在持續走了三個時辰的山路之後就必須找地方休息,一天下來趕路的時間不能超過六個時辰,最好是控制在五個時辰左右,才能確保這些山地兵有充足的體力恢復。
那麼答案就很簡單了……
魏延斷定,即便張氏有埋伏,也不可能深入米倉道谷地,只有可能在臨近他們原來駐兵的地方,甚至會在前面佈置一些崗哨,最有可能便是夷人或是賨人……
畢竟,像是驃騎將軍這樣養著練著的山地兵,天底下可找不出第二號來!
翻山越嶺,構架路橋,野外宿營,似乎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就沒有一樣容易的。
就拿木頭來說,魏延的這些山地兵不僅是要帶著斧頭,還要帶著鋸子,不是工具上的重複,而是確實有這樣的必要。
雖然說鋸子和斧子都可以用來放倒數目,但是有時候用斧頭快,有時候又要用鋸子快,比如要放到超過碗口的樹木,肯定先上鋸子。
但是有的地方難以用上勁的,就只有斧子,而且斧子劈溼的樹木要比劈乾的快,如果只要斷了就行,而木材又不十分粗的話,用斧子應該比鋸子快。
像是這樣的小物件,驃騎將軍都設想到了,而且配備精良齊全。就連短戰刀和小鋼盾,都是全軍上下頭一份,連騎兵都只是木盾……
嗯,其實騎兵也有騎兵的改進,只不過魏延不知道。
因此這些也是魏延如此自傲的本錢。
兵卒需要有一些傲氣,不能給某某軍團丟臉,不能跌了某某將軍的份,這種傲氣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得好,便是會形成一種軍魂。
魏延出身並不高,在沒有入川之時,就是一個普通的軍伍小校,而且魏延的相貌也不算是多麼讓人一眼就飄然忘俗,望而欽佩。魏延個子不甚長大,面貌樸實,毫不出奇,臉上還帶了一小條的傷疤,導致看起來似乎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略微小些,鬍子也是拉雜一大堆,根本和飄逸二字無緣。
可是魏延也有魏延的優勢,只需要往兵卒當中一站,他便是兵,再晃兩下,說不得便是連人在哪裡都找不出來了……
跟關羽那種全身上下都是綠……
嗯,其實現實當中,關羽也不是這麼戲劇舞臺的裝束,只不過他那個鬍子,一眼就認出來了,就跟歷史上曹操被追殺的時候一樣,帶頭冠的大鬍子,去掉了兩個特徵之後便是宛如常人。
而現在,魏延就想要先一步,將張氏的伏兵給找出來,然後就像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那個獵人一樣,一鍋全給端了!
魏延摩挲著刀柄上的睚眥浮雕,微微笑著,十有八九,就是巴江谷地……
從南鄭、漢中、城固出發,均有路通向米倉道北段,向南翻越巴嶺山,就可以進入巴江谷地,這就大概是張氏兵卒所能抵達的極限了,埋伏的地方要麼再往前一些,在玉泉,或是關壩,要麼就是乾脆在谷地裡面設立哨點,然後將埋伏的地點設在巴嶺山之中!
所以,魏延推論,以巴嶺山中設伏的可能性最大!
……(*`ェ′*)……
魏延的推測基本都對了,但是魏延沒有想到的是張氏的伏兵,並沒有動用多少自己的兵卒,而是糾集一幫子的氐人賨人……
氐人和賨人的戰鬥模式,和張則手下的漢中兵卒完全不一樣。
或許是張則也知道自己的手下並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