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21章 移植問題,風帆進化,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玩三國的玩家怕是不當場瘋掉才怪……
再往前走,便是已經做出一個實體來的車船。
歷史上的車船,大概最早出現在東晉末年。《資治通鑑》之中所記載:王鎮惡率水軍自河入渭以趨長安……鎮惡溯渭而上,乘蒙衝小艦,行船者皆在艦內,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皆驚以為神……
雖然這個描述當中並沒有直言車船,但是行船者皆在艦內,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則是說明了當時沒有人看見有槳,所以看到船無槳自行,便十分吃驚。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在東晉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將踏輪隱藏起來的技術。
可是不知道是因為技術保密的原因,還是說戰亂所致,一直到了唐代,因為大運河的需求,車船才比較明確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到了車船的近前的時候,斐潛才真切感受到了船的大小。怎麼來說呢,華夏人麼,就是喜歡又大又白,呃,又黑又長,嗯,反正就差不多這個意思就是了。馬鈞也秉承了華夏的優良傳統,雖然說是實驗作,但是一點都沒有模型化的意思,也是造得相當大。
斐潛有些大概的印象,當年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福船和哥倫布的船的對比,簡直就像是姚哥和長江哥站在了一起似的,足可見華夏人對於大的追求。
只可惜的是那個該死的兵部尚書……
斐潛吸了一口氣。
如果將來要控制江南,水軍自然必不可少,與其火燒眉毛的時候才來想著要組建水軍,那還不如早一些的未雨綢繆。
退一步來說,即便是不惦記著孫十萬,那麼想要對於交趾有更好的控制力度,也是一樣需要一隻能夠從川蜀到交趾的水軍部隊,再次打通當年馬援進交趾的水路,承擔轉運人馬和物資的重任。
漢代當下,船隻都是用槳的,越大的船隻,便是要用越多的槳。但是問題就在這裡,想想後世賽龍舟的運動員,要訓練多久才能達成速率一致的槳速?要知道那麼多根的槳,若是速度不一的話,別說前進後退了,船槳自個兒都能打成一團。
車船就彌補了這方面的問題,可以減少訓練量,而且在短途衝刺的時候有更高的速度和爆發力。當然,如果說長時間長途的話,那麼自然還是以帆船最佳。
馬鈞建造的車船,也是有帆的,兩帆,只不過現在只有直立的船桅杆立著,帆布都收了起來,成成疊疊的堆在船板之上。車船的翻輪在兩側正中,很明顯,甚至有些大得不怎麼協調,在其左右兩側還各開了三個槳孔,大概是用來補充動力,亦或是車船翻輪動不了的時候用來輔助航行的。
且試行之……
是騾子是馬,都需要遛一遛,船隻也是如此,斐潛在岸上,看著船隻在馬鈞的號令之下,開始運作起來,巨大的輪車在人力的踩踏之下旋轉了起來,湧動起大量的水花,離開了岸邊,朝著昆明湖內部駛去。
翻滾的輪車,擊打著水面,激揚起巨大的浪花,然後提供了前進的動力,車船在昆明湖上的新進速度非常快,大概不到半個時辰,就已經是走了接近大半圈,然後重新繞了回來,停在了岸邊,下了錨。
一切似乎都對,似乎又不是很對。
船隻在岸邊停穩了之後,斐潛登上了船。
果然,就像是黃月英所說的那樣,因為翻板的作用,帶出了大量的水,不僅是甲板上有明顯的水漬潑濺的痕跡,掀開上面的船板,也能看見在船艙之中也有一些淤積的水。幾名船工正在船艙之中清理。
嗯……斐潛有些皺眉。畢竟這樣開出去才半個時辰左右,如果說這麼一會兒工夫就有了這麼多的水,確實是不適合使用,即便是派遣人專門在船艙中清理積水,長時間的浸泡也會導致船底粘合部位容易損壞、腐蝕。
有什麼東西,是沒有做好的呢?
翻車的技術很成熟了,畢竟很多地方用來灌溉農田的就連翻車的二代,改進版的筒車都用上了,所以基本上移植到輪船上,技術層面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困難才對啊……
等等。
斐潛忽然感覺自己抓住了什麼問題,但是一時間想不起來具體是什麼,有些鬱悶的摸了摸自己的後脖子,皺著眉頭,左看看,右瞅瞅。
防滲透的水密艙?
也有了啊,雖然不多,只有縱向的五個,難道說應該再多幾個?似乎也是不對。
水密艙這個東西,一開始斐潛就有和黃月英提及了,畢竟這個玩意是船舶的大殺器,幾近於騎兵的馬掌一般。漢代這玩意其實也有,只不過沒普及而已,到了魏晉時期,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