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2章 交通運輸多思量,戰馬駑馬分培育,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馬,或是駑馬。

這是一個問題。

斐潛聽著崔城和王勻的爭執,然後漸漸的也明白了其中的關鍵所在。

養育場內,種馬只有一處,不管是資源傾斜,還是人員調配,都不可能說在同一個種馬群內既養戰馬,也養駑馬。

戰馬是嬌貴的。

為了維持戰馬的活性和體力,騎兵實際上每天都要像是伺候老爺一樣伺候著戰馬,冷了怕凍,熱了怕中暑,跑長了要降溫,掉膘了要加餐等等,而駑馬呢?

伺候駑馬最多的,恐怕就是鞭子。

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戰馬要求更兇狠,更好鬥,更勇敢,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與騎兵更懂得配合,靈敏度更高,操控性更好……

而對於駑馬要求是什麼呢?

耐操。

因此不管是退役的戰馬,還是被篩選下來不能成為戰馬的馬匹,實際上都不適合作為駑馬來使用。

崔城表示,他檢視了很多,也統計了很多這些退役的,或是被淘汰的馬匹,在成為了駑馬之後,都並不能很好的勝任駑馬的工作,要麼就是很快鬱郁而死,要麼就是因為生活標準大幅度下降,又要負擔沉重的勞作而迅速的衰弱,直至死亡。

又有人有疑問,適合用來配合農耕的,能在田畝之中承擔更繁重的勞作的,難道不是牛嗎?確實如此,駑馬可以用來耕作,只不過並不是完全適合耕作的。若是單論田畝耕作,確實是牛更好,但是要運輸物資,就離不開駑馬。

在戰馬本身就不是非常的富裕的情況下,還要專門去培育駑馬的品種,這本身就難以讓一般的人理解。

不過,崔城所言,倒也真的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如今驃騎橫跨東西南北,需要運輸的東西非常多,專門培育駑馬很有必要……

古代沒有高速路的,更沒有火車,所以出個遠門,大件東西離不開牲口,也就主要是駑馬。直至二戰的時候,戰場運輸很多都是靠牲口,更何況是漢代?

為什麼不用牛車?

因為牛車太慢了。

騾馬?

騾馬只有一代。

可能碰巧有一些騾馬相當適合,可是傳不下去,延續不了。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跨種族的孕育率其實並不高,有的驢馬甚至在一起六年了不懷孕,所以沒有延續性和長期性,等到戰爭爆發的時候,總不能要對方配合著等一等,表示自家運輸大隊的牲口還沒有培育好,沒準備好,所以還不能開打……

即便是不考慮地方運輸,只是考慮騎兵作戰,也需要大量的駑馬。比如一千的騎兵,其實際上馬匹的數量往往是一千二到一千五,多出來的那些戰馬數量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駑馬。這些馬匹在騎兵單獨作戰的時候是由騎兵照料,若是駐防的話則是由會騎馬的馬伕進行照顧,用來拉車或是馱物。

還有在作戰的時候,糧草的運輸。這都需要大量的駑馬,用牛車太太太太慢了,路途遠一些的話,可能等牛車走到的時候,戰鬥都已經不知道打了幾輪了,甚至可能都結束了,正好給對面敵軍補充犒賞品……

長距離陸地運輸兵糧,只有兩種方式。

人。

或是駑馬。

俗話說,千里運糧,十不存一。

一般軍隊的糧草供應流程,是國家從分散的糧產地徵集糧食,匯總到轉運點,然後再集中運輸到軍隊手中。如果是和平時期,糧食運輸的目的地是固定的,而且軍隊駐地也會選在運輸方便的地方。這樣的話,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糧食損耗。

可是戰時就不同了,前線部隊不斷在運動,糧草運輸就成了動態運輸,運輸條件和地點都在不斷變化,運輸損耗自然是一下子就上來了。

在作戰之時,部隊遠離糧倉的地方,食物的消耗量會成倍成倍增長,直到再也供應不起。類似的問題二戰的時候也存在。比如卡車給前線坦克運油,可是卡車自己也燒油,戰線越推進,運油效率越低。

所以各王朝為了降低糧食運輸的損耗,啥方法都用了。漢代開始屯田,而唐代的為了降低軍隊維持成本,則是將地方的財政權也下放到節度使手上,讓節度使就地解決糧草問題。

但是很顯然,屯田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節度使也是治標不治本,這些辦法都不完善,所以,現在的問題實際上是到了斐潛手裡,他要選擇什麼方式,去突破這個束縛在封建王朝身上的瓶頸?

若僅僅只是損耗,或許還可以用加大運輸量硬抗,但是運輸所附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