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資治通鑑現場解說,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鮮,後來還出現過滅殺謀反的兒子連不懂事的親孫子也一起殺掉的場面。但是,人的性格和行為是一貫的,正如後趙皇帝石虎的暴戾是一貫的一樣,劉邦或許對父母妻子沒有那麼多的關愛和體貼,但讓他親手推兒女下車,確實與他一貫的為人不相符。
這裡有幾個疑點。
一、為什麼要坐車。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代,車戰是當時的主流戰法。但是,“胡服騎射”以後,單人騎兵也加入了戰爭中,豐富了戰爭的形式。當時楚騎追趕劉邦的戰車,不知道一起遁去的數十騎還在不在劉邦左右,如果在,大家應該勻出幾匹馬一起騎著逃啊,還擺什麼譜非要乘坐戰車。劉邦的兩個孩子也可以由人帶著騎馬跑,就算影響逃跑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啊。
二、如果那數十騎不在左右,逃散了,劉邦只好坐車,那楚騎追趕,應該說劉邦怎麼也跑不掉,丟下兩個孩子,是不是就能以絕對的速度優勢跑掉,值得推敲。從前後文字看,滕公夏侯嬰也在車上,按照常情,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小主人要被拋棄,夏侯嬰依照常情該當如何自處?我以為,他應該或必然會跳下車,奮死與追兵一搏,拖延一點兒時間,掩護主公父子逃走。但夏侯嬰沒有這麼做,而是一次一次連三次地下去把兄妹倆再抱上車來,這樣豈不是更耽誤時間?這說明,當時的急迫性並不是那麼嚴重,他們還不在追兵的視線之內,只是感覺上認為有人追趕,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劉邦何必如此絕情?
三、當時劉邦至少是和夏侯嬰、馭者等一起逃跑,如果保不住這兩個孩子,那就誰也保不住了。如果犧牲兩個孩子能保住劉邦等一行人的性命,那劉邦不能保護子女,將來如何面對部下?其他人不能保護幼主,將來又有何面目面對主人和同僚?
四、是不是存在這樣的可能,劉邦知道楚兵優待俘虜,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對自己的兒女會格外照顧,所以把他們推下車送給楚軍保護?哈哈,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五、還是要辨析“歷史真相”與“歷史文字描述的真相”之間的差異。如果真有此事發生,誰是透露此段醜聞的深喉?劉邦好意思給別人講?夏侯嬰敢講?唯一的可能是孝惠和魯元在劉邦死後透露出來的。他們願意揭這個心底的瘡疤嗎?如果本無此事,又是誰在造劉邦的謠呢?司馬遷的《史記》裡,許多歷史時刻他彷彿就在現場做實況報道一樣,但是,這樣的情節我們怎麼敢相信呢,兄妹二人被再三地抱上車,劉邦還要不依不饒地欲“斬之者十餘”,這是父親嗎?誰願意信誰信,反正我不信。
盜嫂受金何足論(1)
周勃、灌嬰等言於漢王曰:“陳平雖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聞漢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乎,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其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321~322頁
空降兵與子弟兵的矛盾在今天的企業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說,有空降兵的地方,就有與子弟兵的矛盾,反之亦然,原因還是爭權奪利。空降兵未降之前,子弟兵內部也不會是鐵板一塊,大家也一樣鬥。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權力鬥爭,只是空降兵一來,大家暫時結成統一戰線,一致對外,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周勃、灌嬰等揭發陳平的兩大問題,一是作風問題,一是經濟問題。作風問題不僅是涉黃,而且是“盜嫂”;經濟問題不是貪汙一點點,而是收保護費,明目張膽,頂風作案,影響廣泛。“盜嫂”、“受金”,一個是傳聞,一個有實證,不管怎麼,周、灌向劉邦建議,對陳平實行雙規。何況,陳平還有嚴重的歷史問題,反覆跳槽,忠誠指數為零。
劉邦沒有馬上著急上火,而是把推薦甚至擔保陳平的魏無知喊來,給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