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式予以促進),其增長所產生的利益很可能惠及周圍各地區。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仁貴。增長極理論的形成與演進評述'G'//顧海良;顏鵬飛;等。經濟思想史評論(第一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09…233。
一般認為,地理派增長極理論的最早闡述者是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rschman)。他在其代表作《經濟發展戰略》(1958)中指出:〃經濟進步並不同時在每一處出現,而一旦出現,強有力的因素必然會使得經濟增長圍繞最初出發點集中〃。98他認為,對於任何具有較高收入水平的經濟而言,它必定而且將會在一個或幾個區域實力中心首先發展,而在發展過程中,增長點或增長極出現的必要性意味著增長在區際間的不平等是增長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條件。這種觀點可基本看作是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在區域中的直接翻版,此處所說的〃增長極〃或〃增長點〃基本上指的是極化空間(或極化區域)中的節點,即城市等地理單元。因此,〃增長極〃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就變成了城市中心對周圍腹地的影響
此後,增長極理論被引入區域規劃之中,進一步發展成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地理)增長極理論。如英國經濟學家彼拉德在《工業化與歐洲經濟》(1973)99中提出了〃發疹過程論〃,即工業化過程類似〃發疹〃,它會從一個區域〃感染〃到另一個區域。這實際上是主張以城市的擴張帶動落後區域的發展。
後期區域(地理)增長極理論轉而強調城市作為一國或一個區域的發展極和發展中心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注重城市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時的作用。胡佛認為,城市在區域發展和全國發展中能起到引路作用,主要表現為〃大城市有相對世界性的特點,是一個區域瞭解外部世界的視窗〃,〃城市除發揮區際聯絡功能外,還僅僅由於是同一區內其餘地區人們彙集的地方,人口密度和生活條件與農村地區有天壤之別,能夠迅速融化周圍腹地固執保守的傳統與觀點,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工作的計劃性和組織化加強,貨幣化交易和非個人的作用加強〃,因而在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00
隨著增長極向城市的空間極化理論的轉換,它在城市群、城市圈等發展實踐中又得到新的運用。由此,增長極既可以是指一個區域的推進型產業,也可以是指一個具有極化和擴散作用的城市,或者是指建立有相互關聯產業的的城市群、城市圈。
(三)中國學者對增長極理論的拓展
增長極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始於1980年代初期,主要標誌是孫曉光(1982)101、於洪俊和甯越敏(1983)102等關於增長極理論的介評。自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國內學術界關於增長極理論的系統評介成果漸多。其中,李仁貴關於西方增長極理論的演進與發展專題論文是國內這一領域最為系統的研究成果。103國內學者對增長極理論的拓展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1)基於增長極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模式。1980年代中後期,以增長極理論為基礎,陸大道(1984)提出點軸系統理論,魏後凱(1988)提出網路開發理論模式。10419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從地理和產業兩大層面對增長極理論又作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地理增長極方面,以姚士謀等(1992,2001,2006)、高汝熹、羅明義(1998)105等城市圈、城市群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許多學者將增長極理論與城市群(都市圈)理論相結合,倡導城市群(都市圈)實為一種新型空間(地理)增長極;趙旭(1994)在城市增長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三角增長極理論,106陸玉麒(1998)提出了雙核模式理論,107段進(1999)融合增長極與城市空間發展理論,構建了城市增長極實現空間增長的基本模型。108在產業增長極方面,部分學者基於產業叢集與產業增長極的比較研究,倡導產業叢集實為產業增長極,強調依託產業叢集培育產業增長極,藉此帶動產業叢集區域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
(2)關於增長極選擇方法的研究。楊開忠(1987)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從既成增長極的認定和新增長極的選擇等視角,提出地區增長極選擇方法論。109李小建和苗長虹(1993)倡導一套產業增長極的選擇基準及其評價方法,認為增長極選擇應遵循一定的步驟。即:第一,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出發,針對區域的性質確定推進型產業;第二,從促進推進型產業迅速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其最大區域帶動作用出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