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端於1940年代的發展經濟學平衡增長理論;諸如羅森斯坦…羅丹(Paul N。 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進理論、納克斯(Ragnar Nurkse;1953)的貧困惡性迴圈論、內爾森(R·R·Nelson;1956)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論、賴賓斯坦(H·Leibenstein;1957)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等,上述理論應用區域經濟中形成了區域經濟平衡增長理論,強調產業部門間的平衡發展、同步發展,以及區域間或區域內部的平衡發展、同步發展。
區域經濟學中的經典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是對新古典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平衡增長理論的一種揚棄。經典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發端於現代區域經濟學學科正式形成及早期發展的1950年代…1960年代,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不斷拓展。199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對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又作了進一步豐富拓展,區域經濟收斂與發散理論、區域經濟非平衡協調發展理論、區域經濟後發優勢理論等蓬勃發展。
傳統經典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倡導者以佩魯、布代維爾、繆爾達爾、赫希曼、威廉姆遜、弗裡德曼等歐美學者為代表(見表3。3),他們透過理論分析或實證研究,批駁了區域經濟均衡(平衡)增長理論,主張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是一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無時間變數的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如增長極理論、迴圈累積因果理論、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等;有時間變數的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如倒U型理論和鍾型理論等。本節重點闡述增長極理論、倒U型理論和鍾型理論。87
表3。3 1950年代…1980年代西方經典區域經濟非平衡增長理論
學者(國籍)
理論名稱∕代表作(年份)
理論要點
佩魯(法)
布代維爾(法)
(產業)增長極理論∕《略論增長極的概念》(1955);《發展極概念在經濟活動一般理論中的新地位》(1988)
(區域)增長極理論∕《區域發展問題》(1966)
佩魯的增長極論要點:提出〃增長極〃概念,認為增長並非同時在任何地方出現,它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增長點或'增長極',然後透過不同的渠道擴散,且對整個經濟具有不同的終極影響;增長極是推進型單元,而推進型單元主要是推進型企業;增長極是產業關聯上的增長極。
布代維爾的增長極論要點:提出區域增長極概念,認為一個區域增長極是指區位在一個城市區,並在其影響範圍內引導經濟活動進一步發展的一系列推進型產業。
繆爾達爾(瑞典)
卡爾多(英)
狄克遜、瑟爾沃爾(英)
迴圈累積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經濟理論與不發達地區》(1957)
迴圈累積因果理論模式∕《區域政策案例分析》(1970)
迴圈累積因果模型《區域增長率差異的卡爾多曲線模型》(1975)
繆爾達爾的觀點: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經濟發達區域和不發達區域並存的〃地理上二元經濟結構〃,市場力量的作用通常傾向於增加而不是減少區際不平等,應採取政府幹預的方法刺激不發達區域經濟發展。〃二元經濟結構〃的成因源於〃迴圈累積因果關係〃。即:由於集聚經濟的存在,發達區域會因市場的作用而持續、累積地加速增長,並同時產生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和回波效應(backwash effect),前者對不發達區域有利,後者對不發達區域不利;由於前者遠小於後者,在不平衡的互動過程中,發達區域愈繁榮,不發達區域愈衰落。
卡爾多的觀點:強調集聚經濟、報酬遞增、要素流入等產生的利益的迴圈累積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並將這些因素融合在其倡導的〃相對效率工資〃(貨幣工資與生產率指標之比)概念之中;發達區域因集聚經濟存在產生規模報酬遞增,其產出和生產增長率提高,致使相對效率工資下降,而相對效率工資下降又導致區域產出增長率提高,促使高速增長區域更趨增長。
狄克遜和瑟爾沃爾的觀點:根據卡爾多的思想,進一步提出具體的迴圈累積因果模型。
赫希曼(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