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區域經濟學原理,那年夏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Tiebout;1956)76等進一步拓展、完善了諾思的理論,形成解釋區域經濟增長動力的輸出基礎理論。輸出基礎理論將經濟部門劃分為兩大部門,即基礎部門(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區域外部需求導向的產業活動)和非基礎部門(non…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區域內部需求導向的產業活動),強調一個區域經濟的增長取決於輸出導向型基礎部門的增長,區域外部需求的擴大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
輸出基礎理論可由如下經濟關係等式表示:77
E=D+X
Y=D+M,或D=Y…M
M=mY (m0時,產出的任何增長透過增強區域競爭力,增加出口銷售,從而進一步提高區域產出這一不斷積累、自我迴圈的正反饋過程(見圖3。2)。但該模型也客觀存在一些缺陷。如:未能解釋特定區域專業化輸出的商品型別;對出口部門是區域產出增長的唯一源泉的假定過於簡單;維多恩法則過於簡化了產出增長導致生產率增長的過程;支援維多恩關係的實際證據不充分且頗有爭議等。
四、希伯特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型
希伯特(H。Siebert;1969)82試圖整合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解釋區域經濟增長問題。其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可由如下模型加以闡釋:
其中,dYt為區域經濟增量,dOt為區域內總產出增量,dMt為區域進口增量,dDt為區域內總需求增量,dXt為區域出口增量;dWt為區域的福利效果(welfare effects),指因區域間貿易條件改變後,該區域的福利得失。當(dOt+dMt)》(dDt+dXt)時,區域增長是由該區域總需求、出口和福利效果決定;反之,當(dOt+dM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