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數鎮,最後為廣西經略使。欲為秦檜父建祠,高登不可,因劾登以媚檜。會以他事忤檜意,亦逮治死於獄。事蹟具《宋史》本傳。仔字元任,後流寓吳興。當輯《詩話》行於世,即所謂苕溪漁隱者是也。是書輯錄孔子言行,以《論語》、《春秋三傳》、《禮記》、《家語》、《史記》諸家所載,按歲編排,體例亦如年譜。其不曰年譜而曰編年,尊聖人也。
自周、秦之間,讖緯雜出,一切詭異神怪之說,率託諸孔子,大抵誕謾不足信。
仔獨依據經傳,考尋事實,大旨以《論語》為主,而附以他書。其採掇頗為審慎。
惟諸書紀錄聖言,不能盡載其歲月,仔既限以編年,不免時有牽合。如《左氏·襄公二十一年·鄭人遊鄉校傳》,仲尼聞是語也云云。《杜預注》謂仲尼於是年實是十歲,長而後聞之。知孔子為此言,不當在是年也。仔乃系其事於十歲之下,殊為疏舛。又《禮記·儒行篇》,對魯哀公云云,則系之六十八歲。《哀公問篇》,大禮何如雲雲,則又系之七十二歲。不知何所據而云然。此類尤失於穿鑿。然由宋迄元明,集聖蹟者,其書日多,亦猥雜日甚。仔所論次,猶為近古。故錄冠《傳記》之首,以見濫觴所自焉。
△《東家雜記》·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孔傳撰。傳字世文,至聖四十七代孫。建炎初,隨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紹興中,官至右朝議大夫,知撫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封仙源縣開國男。
是編成於紹興甲辰。上卷分九類。曰《姓譜》,曰《先聖誕辰諱日》,曰《母顏氏》,曰《娶亓官氏》,曰《追封諡號》,曰《歷代崇封》,曰《嗣襲封爵沿改》,曰《改衍聖公》,曰《鄉官》。下卷分十二類。曰《先聖廟》,曰《手植檜》,曰《杏壇》,曰《後殿》,曰《先聖小影》,曰《廟柏》,曰《廟中古碑》,曰《本朝御製碑》,曰《廟外古蹟》,曰《齊國公墓》,曰《祖林古蹟》,曰《林中古碑》。其時去古未遠,舊跡多存。傳又生長仙源,事皆目睹,故所記特為簡核。前有《孔子生年月日考異》一篇,末題“淳祐十一年辛亥秋九月戊午朔去疾謹書”。末有《南渡廟記》一篇,題“寶祐二年二月甲子汝騰謹記”。二人宋宗室子,故皆不署姓。去疾稱舊有《尹梅津跋》,此本無之,而後有淳熙元年《葉夢得跋》。蓋三篇皆重刻所續入也。去疾《考》中歷駁諸家之誤,而以為春秋用夏正,定孔子生於十月二十一日,卒於四月十八日。其說殊謬。殆由是時理宗崇重道學,胡安國傳方盛行,故去疾據以為說歟。錢曾《讀書敏求記》曰:壬戌冬日,葉九來過芳草堂,雲有宋槧本《東家雜記》,因假借繕寫。此書為先聖四十七代孫孔傳所編。首列《杏壇圖說》,記夫子車從出國東門,因觀杏壇,歷級而上,顧弟子曰:“茲魯將臧文仲誓將之壇也。”睹物思人,命瑟而歌。其歌曰:“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去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考諸家琴史俱失載,附錄於此。詳其語意,未知果為夫子之歌否也云云。案此歌偽妄,不辨而明。曾乃語若存疑,蓋其平生過尊宋本之失。然曾雲三卷,此本實二卷。曾雲首列《杏壇圖說》,此本《杏壇》為下卷第三篇,且有說無圖,亦無此歌。不知曾所見者又何本也。其或誤記歟。
──右“傳記類”聖賢之屬,二部、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以上所錄,皆聖蹟也。以《存目》之中有諸賢之敘錄,名統於一,故總標曰《聖賢》。)
△《晏子春秋》·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舊本題齊晏嬰撰。晁公武《讀書志》:嬰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諫諍之言。
《崇文總目》謂後人採嬰行事為之,非嬰所撰。然則是書所記,乃唐人魏徵《諫錄》、李絳《論事集》之流。特失其編次者之姓名耳。題為嬰者,依託也。其中如王士禎《池北偶談》所摘齊景公圉人一事,鄙倍荒唐,殆同戲劇。則妄人又有所竄入,非原本矣。劉向、班固俱列之儒家中。惟柳宗元以為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其旨多尚兼愛,非厚葬久喪者。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薛季宣《浪語集》又以為孔叢子詰墨諸條今皆見《晏子》書中,則嬰之學實出於墨。蓋嬰雖略在墨翟前,而史角止魯,實在惠公之時,見《呂氏春秋·仲春記·當染篇》。
故嬰能先宗其說也。其書自《史記·管晏列傳》已稱為《晏子春秋》。故劉知幾《史通》稱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
然《漢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蓋二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