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2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集為六卷,殆傳寫訛四為六歟?此本前有燮序,又有楊簡序。燮序作於嘉定五年。簡序作於開禧元年,在燮序前七年,而列於燮後。蓋刊版之時,以新序弁首,故翻刻者仍之。又有嘉定庚辰吳傑跋,稱是集為建安陳氏所刊。而年譜未載此本,豈持之偶未見歟?前十七卷為書,十八卷為表奏,十九卷為記,二十卷為序贈,二十一卷至二十四卷為雜著,二十五卷為詩,二十六卷為祭文,二十七卷、二十八卷為墓誌、墓碣、墓表。外集四卷皆程試之文。末為諡議、行狀,則吳傑所續入也。其語錄四卷,本於集外別行。正德辛巳,撫州守李茂元重刻是集,乃並附集末,以成《陸氏全書》。其說與集中論學諸書互相發明。合而觀之,益足勘證。今亦仍附於末,不別著錄焉。
△《慈湖遺書》·十八卷、《續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楊簡撰。簡有《慈湖易傳》,已著錄。金谿之學,以簡為大宗。所為文章,大抵敷暢其師說。其講學純入於禪,先儒論之詳矣。其論治務最急者五事,次急者八事。大抵欲罷科舉以復鄉舉裡選,限民田以復井田,皆迂闊不達時勢。然簡歷官治績,乃多有可紀,又非膠固鮮通者。蓋簡本明練政體,亦知三代之制至後世必不可行。又逆知雖持是說以告世,世亦必不肯用,不慮其試之而不驗。故姑為高論,以自表其異於俗學霸術而已。及其蒞官臨事,利弊可驗而知者,則固隨地制宜,不敢操是術以治之,故又未嘗無實效也。《宋史》本傳載簡所著有《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家記》、《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及《已易啟蔽》諸書,其目甚多。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簡遺書止三卷。此本自六卷以前為雜文及詩,七卷至十六卷為《家記》,皆雜錄論經史治道之說,如語錄之體。十七卷紀先訓,十八卷乃錢時行狀及真德秀跋。又編雜文一卷及《孔子閒居解》一卷於後,謂之續集。與振孫所記卷數,多寡不合。而集中《家記》內各條,又有別標曰見《遺書》者。疑先有遺書三卷,初本別行。後又裒輯諸編,共成此集,仍總以《遺書》名之。猶之王質《雪山集》有三卷之本、有四十卷之本歟?
△《絜齋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袁燮撰。燮有《絜齋家塾書鈔》,已著錄。乾道、紹熙之間,陸九淵以心學倡一世。燮初與同裡沈煥、楊簡、舒璘同師事之,均號金谿高弟,猶程門之稱遊、楊、呂、謝也。簡與璘各有全集流傳於後。煥之著述,久已不存,今亦無從蒐輯。惟燮《絜齋集》二十六卷,後集十三卷,見於《書錄解題》者明初尚有其本。故《永樂大典》採掇頗多。厥後遂罕相傳錄,漸就散亡。即祖述象山之派者,亦不能舉其篇目矣。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集編次,得文二百四十八首、詩一百七十六首。大抵淳樸質直,不事雕繪,而真氣流溢,頗近自然。其剖析義理,敷陳利病,凡議論為語錄所未採,事蹟為史傳所未詳者,亦多足證焉。固不徒以文章貴也。惟《永樂大典》於前、後二集不各為標識,今遂無可辨別。謹以類排纂,併為一集,勒成二十四卷,而以燮子甫所作序一篇附之。用存其舊雲。
△《舒文靖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舒璘撰。璘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舉乾道八年進士。初授徽州教授,擢知平陽縣,終宜州通判。淳祐中追諡文靖。事蹟具《宋史·儒林傳》。璘棲遲州縣,終身未一掛朝籍。故集中無章奏之文。其經略遂不可考見。本傳亦但稱其教授新安,作《詩禮講解》,家傳人習,自是其學浸盛。然觀集中與陳倉劄子,論常平義倉茶鹽保長之法,深切時弊,皆其教授新安時所作。則璘亦非短於經世者也。本傳稱璘釋褐之後,兩除郡教授,不就。未著其所除者何郡。今觀璘自作其父壙銘,篇末有曰:“子璘,迪功郎,信州州學教授。”則是所稱兩郡之一,而本傳失之者。又本傳稱璘為徽州學官,司業汪逵首欲薦璘。或謂舉員已足,逵曰:“吾職當舉教官,舍斯人將誰先?”卒剡薦之。今集中有申謝傅漕及張守、陳倉三人薦舉劄子。又有《謝李提舉書》。乃獨不及逵。其《與樓大防書》雲:“前張守所惠薦章,蒙示回簡,方知所自。”《與王大卿書》亦云:“荷禮書尤丈、漕使傅丈、倉使陳丈惠然相舉,皆出提獎之賜。”亦均不及逵。與本傳亦復互異。《道學》、《儒林》兩傳,為修《宋史》者所最留意。而參考斯集,已舛漏如是,是亦足證托克托等之疏謬矣。
△《雲莊集》·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劉爚撰。爚有《四書問目》,已著錄。爚與弟炳,均遊朱子之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