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3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理性的思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庭堅、陳師道、梅堯臣及諸晁遺事。首尾兩條,皆發明鍾嶸“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明月照積雪羌無故實”之義,蓋其宗旨所在。其論黃庭堅用昆體工夫,而造老杜渾成之地,尤為窺見深際。後來論黃詩者皆所未及。前有自序。題庚申閏月。
考庚申為紹興十年,當金熙宗天眷三年。弁以建炎元年使金,羈留十七年乃還,則在金時所作也。末有鹹淳壬申月觀道人跋,稱得於永城人朱伯玉家。蓋北方所傳之本。意弁使金時遺其稿於燕京,度宗時始傳至江左,故晁、陳二家皆不著錄。
觀元好問《中州集》收錄弁詩,知其著作散落北方者多,固不得以晚出疑之矣。
其序但題甲子,不著紹興紀年。殆亦金人傳寫,不用敵國之號,為之削去歟?
△《歲寒堂詩話》·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戒撰,錢曾《讀書敏求記》作趙戒,傳寫誤也。考戒名附見《宋史·趙鼎傳》,不詳其始末。惟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戒,正平人。紹興五年四月以趙鼎薦,得召對,授國子監丞。鼎稱其登第十餘年,曾作縣令,則嘗舉進士也。又載紹興八年三月,戒以兵部員外郎守監察御史。是年八月,守殿中侍御史。十一月,為司農少卿。旋坐疏留趙鼎,改外任。十二年,羅汝楫劾其沮和議,黨於趙鼎、岳飛,特勒停。二十七年九月,以佐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不言所終,蓋即終於奉祠矣。初,戒以論事切直,為高宗所知。其言當以和為表,以備為裡,以戰為不得已,頗中時勢。故淮西之戰,則力劾張浚、趙開。而秦檜欲屈己求和,則又力沮,卒與趙鼎並逐。蓋亦鯁亮之士也。是書通論古今詩人,由宋蘇軾、黃庭堅上溯漢、魏、風、騷,分為五等。大旨尊李、杜而推陶、阮。
始明言志之義,而終之以無邪之旨,可謂不詭於正者。其論唐諸臣詠楊太真事,皆為無禮。獨杜甫立言為得體,尤足維世教而正人心。又專論杜甫詩三十餘條,亦多宋人詩話所未及。考《說郛》及《學海類編》載此書,均止寥寥三四頁。此本為《永樂大典》所載,猶屬完帙。然有二條,此本遺去,而見於《學海類編》者。今謹據以增入,庶為全璧。《讀書敏求記》本作一卷,今以篇頁稍繁,厘為上下捲雲。
△《庚溪詩話》·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陳巖肖撰。巖肖字子象,金華人。父德固,死靖康之難。紹興八年,以任子中詞科,仕至兵部侍郎。此編記其於靖康間遊京師天清寺事,猶及北宋之末。
而書中稱高宗為太上皇帝,孝宗為今上皇帝,光宗為當今皇太子,則當成於淳熙中。上溯靖康已六十年,蓋其晚年之筆也。卷首先載宋累朝御製,附以“漢高帝、唐文皇、宣宗”三條。次即歷敘唐、宋詩家,各為評騭。而於元祐諸人,徵引尤多。蓋時代相接,頗能得其緒餘,故所論皆具有矩矱。其中如趙與旹《賓退錄》所稱《虞中琳送林季仲》詩,殊嫌陳腐。又厲鶚《宋詩紀事》摘所載蔡肇《睦州詩》“疊嶂巧合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句,實為杜牧之詩,亦間舛誤,然大旨不詭於正。其論“山谷詩派”一條,深斥當時學者未得其妙,而但使聲韻拗捩,詞語艱澀,以為江西格,尤為切中後來之病。至遺篇佚句,綴述見聞,亦間有宋人詩集所未及者。宋末左圭嘗輯入《百川學海》中,但題西郊野叟述,而佚其名氏。明胡應麟《筆叢》據中間論皇太子作詩一條,自題其名,始考定為巖肖所作。然吳師道《敬鄉錄》已雲巖肖著《庚溪詩話》,具有明文,不待應麟始知矣。
△《韻語陽秋》·二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葛立方撰。立方有《歸愚集》,已著錄。是編雜評諸家之詩,不甚論句格工拙,而多論意旨之是非,故曰陽秋,用晉人語也。然晉人以避諱之故,改春為陽可也。宋不諱春而立方乃襲舊文,是好奇而無理矣。其中如偏重釋氏,謂歐陽修夢見十王,得知罪福,後亦信佛之類,則未免虛誣;議屈原自沈為不知命之類,則未免偏駁;論李、杜、蘇、黃皆相輕相詆之類,則未免附會。趙與旹《賓退錄》嘗議其誤以鄭合敬詩為鄭谷詩,又議其不知阮咸出處。今觀所載,如以江淹“雜擬赤玉隱瑤溪”句為謝靈運詩;以蘇軾“老身倦馬河堤永,踏盡黃榆綠槐影”句為杜甫詩;以李白“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句為襲鄭谷之語,皆未免舛誤,尚不止與旹之所糾。然大旨持論嚴正,其精確之處,亦未可盡沒也。
△《溪詩話》·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黃徹撰。徹字常明,陳振孫《書錄解題》作莆田人。《八閩通志》作邵武人,振孫時去徹未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