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沒事找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這些政策的實施。例如,黨在醞釀經濟計劃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並且正如上述,其地方幹部要協助這些計劃的落實。中央委員會的成員廣泛地參與外交、國家安全、科學、文化以及其他政策領域裡的事務。不過,黨的權力最根本上來自於它對政府、非政府和官員選舉的控制。
黨對重要職位任免權的控制,被稱為“任命制”。最高黨組織(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決定誰將在政府、軍隊、安全部門、大眾媒體、貿易聯合會、專家組織等組織機構中佔據某個高層職位。下級黨組織任命各自管轄範圍內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下層職位。在黨內,莫斯科的最高層組織控制著下級黨組織以及各共和國、各省、各大城市的黨的高階職位的任免權力。
政府擁有一個獨立於黨組織的結構,在名義上也是民主的。蘇聯憲法規定了一個議會式的民主政府。蘇維埃的成員要透過自由投票選舉出來。最高蘇維埃,這個最高立法機構,任命一個部長會議,作為政府的執行和管理協助部門。部長會議主席扮演著總理或政府首腦的角色。
然而,事實與議會式政府的設想十分不同。蘇維埃選舉沒有競爭。共產黨決定蘇維埃的提名人選,同時選舉部長會議的成員和政府總理。最高蘇維埃遠不是一個獨立的立法機構,倒像是黨組織的一個“橡皮圖章”,為它早已擬定的決議加蓋大印。來自上層的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研究蘇聯政治的專家們就蘇聯體制的高層機構內政治權力的準確歸屬問題展開了爭論。一些最顯赫的政府官員在政治局裡有一個職位,而幾乎所有的部長會議成員也在黨的中央委員會里有一席之地。就本書的目的而言,沒必要非搞清楚黨和政府機構之間到底如何分配決策權不可。毋庸置疑的是,權力集中於這兩個高層機構,它們相互滲透。“黨—國制度”是它最好不過的名稱。
雖然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體制的基本經濟結構並沒有變化,但它的政治權力結構卻有所不同。上面對蘇聯政治制度的描述,指的是斯大林時期政治權力的形式,而其內容在斯大林統治下並不是這樣的。從1928年直到他逝世的1953年,斯大林一直以一個全權的獨裁者面目進行統治。說這一時期黨掌握著權力,其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斯大林主要透過秘密警察而不是黨來加以統治。
1929年末,斯大林親手發動了迫使億農民參加的集體化運動。這次運動所導致的混亂,引發了一場可怕的饑荒,1932—1933年間,千百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1936—1938年,斯大林製造了一系列大清洗和公開政治迫害事件,幾乎所有的布林什維克黨的早期領袖均被處以極刑。1935至1939年間,近100萬黨員被害身亡。即使到了後期的1950年,還有一名政治局成員被判死刑。除了黨的高層領導人外,監禁或死刑的處罰還涉及許多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軍隊首長和文化人物,甚至普通工人和農民都被判“陰謀破壞罪”。即使是那些執行這種恐怖政策的秘密警察官員,也不時自陷囹圄。合計起來,斯大林的統治共導致了大約200萬人非自然死亡。
其他任何一次由共產黨領導的重大革命,都沒有對自身的領導層施以如此大規模的迫害。斯大林統治的典型特徵,就是嚴重背離了早已和布林什維克主義聯絡在一起的意識形態主張。斯大林復活了俄國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早期有利於工人、婦女和大多數公民的法律,或被廢除,或被棄之如敝屣。平等主義飽受蹂躪。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被決定性地轉變為這一觀點:斯大林,這位偉大的領袖,是一切進步的源頭;而在列寧時代,這種對領導人崇拜是完全不存在的。
斯大林基於恐怖之上的獨裁統治,結束於他逝世的1953年。幾年之後,黨的新領導人謝爾蓋·赫魯曉夫公開抨擊斯大林的恐怖統治。在後斯大林時代,蘇維埃政治制度呈現出由總書記、政治局、書記處和中央委員會以及上述各部門統一領導的局面。它仍然是一種專制主義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該制度的政治敵人也曾遭受迫害、流放或監禁的待遇。但它不再是一個恐怖主義的專制政體。在領導層內的爭論中,那些未達個人或政治目的的人,從此不再被處死,而是給予降級處分。
什麼是蘇聯體制(1)
蘇聯實行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還是某種其他的東西?許多年來,這一問題引發了許多爭論,產生了無數的文獻。當然,至少在戈爾巴喬夫之前,蘇聯領導層及其擁護者總是聲稱,這一制度不管如何不完善,總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