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兩地詩》的終結篇,秋之戀,三家分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尤喜詩歌創作,以詩歌陶冶性情,愉悅身心,調劑生活。一生淡泊名利,甘於清貧,追求精神生活之富有。
某年暑期,林英章去某縣城參加高考閱卷,邂逅同來閱卷之鴨城女教師宋玉梅,兩人愛好相同,性情相投,遂結為詩友。書信往來,唱和酬答,凡二十餘年。雖兩人身處異地,相隔千里,最多每年高考閱卷時偶見一面,但心意相通,詩情相溶,見詩如面,似近在咫尺,情誼甚篤。
林英章與宋玉梅雖為異性之交,但至清至純,絕無男女之私,林視宋為紅顏知己,宋視林則為精神伴侶。某年春節甫過,林得一重病,宋得知後迢迢千里,趕來探望,不必嫌疑,和林妻一起侍奉病床前,跑前跑後,喂水喂藥,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林妻非常感動,盡釋前疑,以親妹相待;林英章更調侃其為真“情人”,即為真正有情之人。似此等男女之間的情誼,古今罕見。
茲擷取林宋之間來往酬答的詩作200首刊印成書。作者既非名人大家,亦非巨賈高官,皆為平凡草民;作品既無憂國憂民之作,也無堅貞愛情之詠,皆為生活感悟,即興、思維火花之一閃。滴水窺塵世,這200首詩即為200滴水,雖無法融入江河,匯入大海,但讀此可以悟人生,窺人性,感人情,達此目的足矣。
賈 茂
X某X年X月X日
賈茂編完之後,先交到教育印刷廠初步把版樣排了出來,列印一份,寄給了宋玉梅,讓她進一步修改。誰知宋玉梅竟親自來到M市,讓賈茂到車站去接。她並不顯得老,頭髮新染過,臉上沒有明顯的皺紋,身板還是那樣筆挺,和賈茂站在一起顯得比賈茂還高。沒有戴眼鏡,眼睛倒是很精神,她說老了,眼睛倒不近視了。宋玉梅先去看望了張桂英。嫂子張桂英已經搬到大女兒家去住。張桂英留她在家住,但她非要到賈茂家去住。大秋已經退休,小業在北京上學,家裡也很寬敞。
第二天,宋玉梅讓賈茂領她到林英章墓去拜祭。賈茂這天正好沒課,就陪著她一起打車去了龍泉公墓。此時已是初春,山上的積雪已經融化,松林開始返綠,墓地枯草下面已有新芽鑽出,微微泛著綠意。山下的水庫雪化冰消,庫水在春陽的照射下閃著銀光。宋玉梅買了一束鮮花,一瓶酒,幾樣點心和水果。把鮮花放在墓碑前,擺下水果和點心,把一瓶酒全灑在墓前,站在墓前深深鞠了三個躬,默默站了幾分鐘,拉了拉賈茂,說了句:
“走吧!”
回去的路上,宋玉梅默默坐在計程車上,一句話沒說。
宋玉梅在賈茂家住了一個星期。白天大秋陪著她去逛街,晚間和賈茂商量修改書稿。在宋玉梅的建議下又做了一些修改。她走後,賈茂就帶著重新列印的書稿去出版社商量出版的事。M市有一家民族出版社,賈茂為評正教授而編著的《現代作家作品新評》就是在這家出版社申請的書號,因此已經很熟悉。《兩地詩》都是個人的即興詩作,不涉及到任何政治問題和不良內容,審查很快就透過,書號隨即申請下來。開始印了200本,給宋玉梅寄去50本,林英章的兩個女兒各拿去30本,送給同事和朋友。賈茂給中文系老師和學院關係比較好的同事一共送出去了30多本。林機中學的老杜拿去40本,送給林英章生前的同事和有來往的學生。剩下不到20本,準備放在大女兒林濤那儲存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誰知老杜送給一些學生後,沒送的學生聽到信後都來林中向老杜索要老師的詩作。學生並不白拿書,都扔下一百、二百不等的錢,說是留給師母隨便買點什麼。宋玉梅那邊也來電話問書還有沒有了,能不能再給她50本,不得不又加印了200本。
賈茂心裡十分欣慰,覺得為老朋友做了件好事。林英章生前決不會想到,他和女詩友的隨意往來即興之作,會有人給他出版。
石慶寶到深圳女兒家看孩子養老,林英章去了另一個世界,賈茂四友團朋友M市就剩一個白禮。但白禮也並不怎麼順當,他給賈茂打來電話,說蔣慧住院了。雖然大秋並不喜歡蔣慧的性格,但畢竟是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