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8章 紀綱九毀,崇禎盛世,軒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傳統練氣法門很不一樣。
氣功起源於晉朝,當時士大夫中流行吃五石散,五石散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合成的,和現在的搖頭丸類似,吃完五石散後會發熱需要行散,不停行走做出各種誇張的動作來緩解,在此基礎上出現氣功。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時也叫金丹之術。或為內丹之術,行氣導引之法,金丹一般都是由汞、硫磺、石英、鍾乳等煉成,其成分和五石散類似,都含有毒性,食用後會出汗暴躁,需要運動來緩解。
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納、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偶爾出現“氣功”的提法,亦無完整的解釋,後來由於影視劇武俠小說的影響,氣功一詞進入大眾視野,並被濫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以氣功之名行騙的人。
一般認為“氣功”二字從此被確定和傳播開來。國外有些資料將氣功譯為“深呼吸鍛鍊法”,國內有些工具書也如是照搬。顯然是未認識到氣功的真諦,實際上氣功鍛鍊包括呼吸、體勢、意念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鍛鍊方法。深呼吸只是眾多呼吸鍛鍊方法中的一種。可見,將氣功的定義解釋為“深呼吸鍛鍊方法”。是過於片面了。
事實上,古代的養生家認為,“炁”和“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通俗的講,“炁”就是人體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氣“則是指透過後天的呼吸以及飲食所產生的能量。而氣功鍛鍊主要是透過後天的呼吸等方法來接通先天的“炁”,從而達到養生健身、延年益壽的效果。
如果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透過調神的自我鍛鍊,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鍊方法。
隨著科學的向前發展,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鍊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透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透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制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鍊方法。
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與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線是任督兩脈;大周天路線是人身24經脈與奇經全通。僅僅是感覺到氣在身體內執行,稱之為經絡周天;內視到經絡、穴位及內光、內景,才能說真正是周天路線通了,這稱之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開發出人體潛能,並最終覺悟到“炁”的真諦。
練功者將思維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內部,直到能“看”到各種影象。稱為內視,醫家稱之為“返觀”,俗稱“開天目”。內視得好的還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練功者用各自的辦法,排除多種念頭,將思維集中於一念,並儘量將此一念定下來。定得好的甚至將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這些過程均稱為“靜功”。靜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現“內視”、幻聽、直覺等諸多人體功能。
這是靜功中常用的姿勢,有三種。散盤——兩腳交叉在雙腿下而坐;單盤——一腳放在另一隻腳的上面而坐;雙盤——兩腳交叉擱在雙腿上而坐。
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連線與滷門下垂線的交匯處,又稱天目、天目穴、泥丸宮。中丹田——*連線的中點往胸內部的中間。下丹田——臍下3寸往腹內進去的中間。而功夫達到相當程度。則“全身無處不丹田”。
即識神,即後天思維、後天意識、顯意識。簡稱思維、意識。
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維、先天意識、潛意識、下意識。道家認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氣”、“神”連用。則可簡稱為“精”。道家認為下丹田是生儲元精之所。
由後天思維進入先天思維(玄)的一剎那。因為進入先天思維很難,又是內功修煉過程中極關鍵的一步,因此前輩練功家將這個“一剎那”喻為一道極難逾越的關口。玄關開啟,人體潛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開發出來。
練功者鍛鍊自身的“精氣神”,即是清修。如果與異*換“精氣神”,不進行性接觸,也屬清修,不過這是清修裡的“雙修”。
練功者獨自先後或同時修練本身的“性”(神)與“命”(精)。
【內外雙修】:內——指精、氣、神,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