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章 騙局,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瓜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關於西瓜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介紹說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發現,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另一種說法是並非源於中國,於西域傳來,故名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嶠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中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現代肖草《西瓜》一詩“本是同根生,個性何兩樣?太白破天機,”“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云:“寒瓜方臥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臥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
西瓜
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開啟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穫確實可靠的話,中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植物形態
中國植物影象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西瓜花果(3張)
2形態特徵
編輯
西瓜
西瓜主根系,主根深度在1米以上,根群主要分佈在20~30cm的根層內,根纖細易斷,再生力弱,不耐移植。幼苗莖直立,4~5節後間伸長,5~6葉後匍匐生長,分枝性強,可形成3~4級側枝。葉互生,有深裂、淺裂和全緣。雌雄異花同株,主莖第3~5節現雄花,5~7節有雌花,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