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皇帝、文臣和太監,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變得有些匪夷所思了。

對鄭和下西洋,大多數史官並不重視,無非把其看成揚威於海外的出使而已,其意義還遠不如張騫鑿通西域。對明朝史實記錄極其詳細的《明通鑑》,對此事也只帶了一筆:

(永樂三年,公曆1045年)六月,丁未。遣中官(宮中宦官)鄭和使西洋諸國。

建文帝之出亡也,有言其在海外者,上命和蹤跡之,且藉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乃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將士卒三萬七千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者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西南洋諸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使之朝貢。有不服者則以兵懾之。

自侯顯使西域後,中官奉使外蕃,後先相望,而和與顯尤著雲。

寥寥數筆,就點出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龍椅坐得不踏實,派心腹去尋找建文帝。此其一。“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讓人來朝貢。此其二。這是純政治目的,花費這麼多的錢,有沒有收益?這種演算法只能用於經濟活動中,而政治工程是不講代價的。

那時候的政治賬是什麼呢?就是大明朝的面子。大明朝即使和外藩做買賣,是一種現在看來可笑的“朝貢貿易”,大明朝只賠不賺,目的就是要人家承認自己是名義上的老大。《明通鑑》的作者以春秋筆法諷刺了一下鄭和,暗示明代太監干政始於鄭和等人。

作為皇帝的私人代表,鄭和及其船隊沒有屬於自己的航海目的,他們走得再遠,出使的外藩再多,也只是完成皇帝交給的政治任務而已,不會有什麼明確的經濟目的。我以為大明從鄭和下西洋的“開放”到後來的海禁,轉型得那樣迅速,原因是大明根本就不想要求海外的財富,只要外藩象徵性臣服自己,自己賠本都行,華夏臣民供養一個皇室足夠了,因此哪怕鄭和發現了新大陸,當時的大明也不會建立海外殖民地,因為它是個心態封閉的帝國。

哥倫布遠航的目的則不一樣,他們完全是為了財富。當時的歐洲,從貴族到平民,都在傳說東方印度、中國的富庶。哥倫布的揚帆出海,直接的動力就是財富,這種動力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是吻合的。和鄭和——這個皇帝的私人奴僕相比,哥倫布是個有點海盜氣質的冒險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護者和贊助人而已。他並非奉使去完成某種特定的政治任務,而是類似一個承包商,從大老闆那裡轉包工程後,自己想辦法爭取最大的盈利。和鄭和相比,哥倫布更具有個人意志,他不像個長官,更像個有自主權的公司總經理。而鄭和船隊的遠航,完全是帝國行政觸角的伸展。

攫取財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國王、百姓、流浪漢都感興趣的買賣,這樣的買賣有激勵機制,人們願意冒死去做。哥倫布的遠航才能掀起了歐洲人的淘金熱。而鄭和替朝廷揚威於海外,只是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對大多數人毫無好處,難怪兵部尚書劉大夏一怒燒掉了鄭和的航海日誌。——這沒有給大明帶來經濟效益的遠航不是勞民傷財是什麼?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後宮VS宦官 以毒攻毒?(1)

明代有四個著名的宦官: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除了七下西洋的鄭和謹慎本分外,其他三人都是弄權的高手。

王振深得明英宗的信任,他能左右皇帝的決策。正統十四年他慫恿英宗輕率地御駕親征瓦剌,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官軍死傷十餘萬,其中包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及兵部尚書、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高階官員五十餘人。王振也在戰亂中被一位非常氣憤其行徑的將軍殺死。——這是明朝立國以來最大的恥辱,是明朝由盛變衰的轉折性事件。

而在英宗繼位不久後,王振差點被剪除掉,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也不會有英宗重新掌權、囚禁了代宗的“奪門之變”,明朝也不會因此而元氣大傷。

對王振弄權的危害,大臣們早就看出來了,但無可奈何。因為他動輒就搬出皇帝來,打壓諸大臣。正統元年(1436年),小皇帝剛登基,王振為了讓各位大臣害怕自己,殺雞給猴看,首先拿兵部尚書王驥開刀。當時王驥和侍郎商議邊塞事務,五日內沒有奏報英宗,王振唆使英宗召見王驥,當面訓斥:“你們這些人欺負朕年少無知嗎?”將尚書和侍郎逮捕下獄。這一招一下子就震住了文武百官。

對有皇帝撐腰的王振,為人臣的沒有什麼辦法,要治他,必須找出一個讓皇帝害怕或有所顧忌的人才行。那麼只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甜妻:厲先生的私寵

秋二月

罌粟妖妃

笑傲網路

炮灰npc成了全員白月光

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