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皇帝、文臣和太監,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代有兩個傻鳥,就是因為愛管帝王的家事,遭了無妄之災,丟了性命。

這兩個傻鳥便是葉伯巨和解縉。說他們傻,可能有人會持異議,這兩人可是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的才子,可大才子在關鍵時刻因自作聰明,便犯了傻。

葉伯巨是浙江寧海人,大老遠跑到山西的平遙縣做訓導,大約就是個縣教育局局長的小官。在這個位置上你好好地管好學校,收點家長、教師的孝敬不就得了嗎?離南京城裡的朝廷十萬八千里之遠,可這哥們生就一顆紅心,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生怕朱家的國祚不能長遠。朱元璋登上九五之尊後,把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尤其是老二、老三、老四這幾個年富力強的兒子被封為秦王、晉王、燕王,手握重兵駐守北疆,稱塞王。對諸侯王的坐大,這個葉訓導憂心忡忡。

洪武九年(1376年),皇帝下詔天下,徵求直言上諫。這皇帝主動要求納諫,大多是做一種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秀,顯示自己虛懷若谷,是不能當真的。這老葉卻拿著個棒槌當真了,上了一道聽起來很不順耳的書。

葉伯巨一開頭就直戳朱元璋的心窩:“臣觀當今之事,太過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急也。”然後細細分析:而今皇帝裂土分封諸王,大概是鑑於宋、元皇室孤立,宗室不能援助的弊端。然秦、晉、燕、齊、梁、楚、吳、蜀等諸侯國,無不是幾十個城邑相連,城郭宮室,僅次於天子的都城。皇帝又允許他們擁有強盛的甲兵衛士。臣擔心數代之後,尾大不掉,那時候再削其地奪其權,諸王必心生怨恨,嚴重的還會趁機而起,再去防範就來不及了。有人說,諸侯王都是天子的骨肉,儘管分封的地域廣闊、訂立的法律繁瑣,但他們豈能和朝廷抗衡呢?然而,難道沒有看到漢、晉兩代之事嗎?孝景帝,是漢高祖的孫子,而七國的諸侯王,也都是景帝同祖父的兄弟子孫,可一旦削他們的封地,則立即舉兵西向長安。晉朝的諸王,也都是武帝的子孫,可沒過幾代,就互相攻伐,釀成了劉淵、石勒之患。

本是一番忠君愛國的好意,可捅了一個大馬蜂窩,這皇帝家務事,能讓你隨隨便便議論的?朱元璋讀完大怒,罵道:“這小子想離間我父子的骨肉之情,快給我捉來,我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被押到京城後,皇帝的怒氣稍稍平息了,沒有立即要他的命,可他最後病死在大牢裡。

有關解縉才思敏捷的故事,至今還有許多故事流傳於民間。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對聯就是他和一人鬥智隨口吟出的。可這解大才子,還真是個頭重腳輕根底淺的書生,好發議論,瞎給皇家事務出主意,最後不得善終。他為官曆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年輕時因為洪武帝大興文字獄,上了一道語氣諷諫摺子,話說得很重。皇帝看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沒有懲罰他,反而大呼:才子,才子。以朱元璋的脾氣,他留下一條命不能不說是僥倖,大概因為當時解才子年紀不大,有股初生牛犢的銳氣,皇帝不計較他罷了。可這次驚嚇後他沒有長記性。永樂帝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後,自己的三個兒子又開始爭奪繼承權了。大兒子朱高熾並不得父皇的歡心,而二兒子朱高煦在老爸和堂哥爭江山的戰爭中,衝鋒陷陣,勞苦功高。朱棣一次探詢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接著又補了一句:“好聖孫。”因為老大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聰慧好學,很得祖父母的寵愛。解縉這句話提醒皇帝:不但要考慮下一代接班人的問題,還要更長遠地考慮第三代接班人的問題。因此朱棣主意方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如此說解縉是立儲君的大功臣。可功與過,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涉足儲君爭奪這個天下第一名利圈中,一招不慎就招殺身之禍。朱棣立儲後,還是不喜歡高熾,對老二高煦則恩寵有加。解縉頭腦發昏,去勸說皇帝不能對二兒子比對太子更好,這樣有悖於禮法。大概是以為皇帝立儲聽了自己的建議,得意忘形了。朱棣又和他老爸一樣,指責解縉離間皇家父子。此時還是給他留下一條性命,畢竟解縉名滿天下。一次朱棣北伐,留下太子在京城中監國,解縉去和太子套近乎。揹著還活著的皇帝去主動討好儲君,這是帝制時代的大忌,分明是不把今上放在眼裡,去給自己的將來找退路呀。恨死了解縉的二皇子朱高煦自然不放過這個機會,在父親面前告了一本。皇帝本來就在找合適的藉口,來結果這個對自己家務事瞭解得太多的才子,便讓錦衣衛將解縉抓到獄中,嚴刑拷打,最後埋在雪堆裡凍死。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莫問帝王家務事(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