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皇帝、文臣和太監,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解縉在皇帝諮詢立皇儲的意見時,投機了一把,站在老大那一邊,提醒皇帝老大有一個很好的長孫——即後來在位十年,使明朝達到空前繁榮的宣宗。此時必須見好就收,那句話一說出來,就已經給了皇長子最大的幫助,也徹底把二皇子得罪夠了,埋下了奇功之因緣的同時,也隱藏了莫大的禍根,因為爭皇位的兩造,哪一個都有能力要他的命。這時候再在朝廷呆下去,只會有過不會有功。如果當時他想個辦法辭官回家,閉上那鳥嘴。有朝一日龍馭賓天,太子繼位後,還愁自己不被重用嗎?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事後諸葛亮,在官場上玩得正來勁時,讓他主動放棄,何其難也。

以明成祖的性格,我估計解縉被殺還有一種可能,老皇帝早就想從肉體上消滅這個關鍵時刻提出重大建議的臣子。因為如果他在位時不殺解縉,老實得像個田舍翁的太子即位後,解縉難保不恃擁戴之功而自傲或攬權,而新皇帝又難以駕馭,這個麻煩不如自己親手解決。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帝王的思維和正常人大大不同。

這葉伯巨比解縉更不識時務,人家解縉好歹是皇帝身旁的近臣,有時不得不表態,你一個芝麻官,湊哪門子熱鬧?你提醒皇帝要記取“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鑑,自己怎麼就忘了晁錯的下場呢?

漢景帝和朱元璋相比,是個仁厚得不能再仁厚的皇帝了,而晁錯又很得景帝的重用。況且這晁錯提出削藩也是投皇帝所好,為朝廷社稷著想呀。可他受到重用,主持修訂削藩法令時,已經在自取滅亡。《資治通鑑》記載,晁錯父親知道此事後,從老家趕來教訓兒子:“皇上剛繼位,你當權處理政事,卻要削弱諸侯,疏離人家骨肉,輿論對你很不利,你為啥這樣做?”晁錯卻說:“就應當這樣。不這樣做,天子不尊貴,宗廟不安寧。”父親嘆息道:“這樣做的話,劉家天下倒安寧了,我們晁家就危險了。我回家去了。”他父親回家後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不忍心看到大禍降臨。”最後人家兄弟間打架,打出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諸侯造反,一般不會傻到明明白白說是要奪皇位。朱棣要搞自己的侄子,打出的旗號也是“靖難”,把矛頭指向建文帝身旁主張削藩的齊泰等人。這一下子,晁錯的替罪羊是當定了。景帝在決心殺晁錯之前說:“我不能愛惜他這個人才而向天下謝罪。”——人才算什麼?割了一茬還有一茬在後頭等著,而江山、皇帝的威望自然是最重要的。最後晁錯被滅族了。

葉伯巨死後好些年,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為江山終於大打出手了,有人說還是當年葉伯巨有先見之明。這都是廢話,這算什麼先見之明!為了花花江山,人家李世民兄弟還有玄武門之變呢?骨肉情誼在權力面前又算得了什麼?藩王擁兵自重的後果,當時肯定好多大臣都看到了,可人家知道說這話的風險,所以都一本正經地說,各個藩王之間手足情深,孝順友悌,陛下大可高枕無憂。只有葉伯巨是那個什麼也不考慮的小孩,把皇帝光屁股的真相說出口了。

金鑾殿上的“群眾暴力”(1)

明朝是個重禮法的朝代,出仕計程車人,不管個人品德如何,但是在公開場合,總要擺出“非禮弗視,非禮弗聽,非禮弗言,非禮勿動”的樣子。廷臣為了進諫皇帝,把頭磕在地板上大出血的有之,甚至絕食上吊也有之。但很難想象當著至尊之面,像北洋政府或今天台灣地區的議會那樣,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如果這樣的話不但是有礙禮法,更是藐視朝廷的權威和帝王的尊嚴。

但在明朝“土木堡之變”後的非常時期,明朝的金鑾殿上上演過一曲全武行,遠甚於臺灣地區議會的群毆。由於英宗聽信了權奸大宦官王振的話,輕率地親征瓦剌,被俘虜了,史書上稱“北狩”。——中國歷史上,“北狩”的還有宋代徽、欽二帝,明明是自己當了獵物,被“蠻夷”抓獲了,應當是“被狩”,可我們老祖先用傳統的阿Q法如此為尊者諱。

國中不可一日無君,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代行國家元首的職責。後來他在於謙等人的擁戴下,登基做了皇帝,絕了瓦剌以英宗做奇貨來要挾明廷的念頭,是為代宗。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二日,英宗被俘後的第七天,尚未登基的代宗作為攝政王上朝理事,當時王振也跟著英宗出征,死在亂軍中了。受夠了這個大太監鳥氣的官員們,這下可以放開嗓門一訴委屈了。右都御史陳鎰(都察院主官,正二品)聯合大臣提議:王振危害社稷,陷害皇上,請誅殺其族來安撫人心。

這時候其他大臣哭聲震動大殿。——中國文官動不動就哭哭啼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都市極品武神

垃圾王

福氣安康

打死也不說

喜笑妍開

知恩報恩

潮熱夏日觀察記錄

Sansaga

地球上唯一的魔法師

奧巴牛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