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皇帝、文臣和太監,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生活方式,在飽讀孔孟之書的文臣看來,是沒教養的,是落後野蠻的。
朱厚照生錯了年代,如果他生在皇族有突厥血統、朝野有尚武之風的大唐,他也許會有一番作為。
朱厚照也生錯了地方,如果他生在天似穹廬莽蓋四野的草原上,沒準是個英武的可汗。
可惜他生在16世紀的中國,生在那個被紅牆圈起來的紫禁城,變成個“荒唐皇帝”。
繼承資格的解釋權(1)
拙文《莫問帝王家務事》在部落格上釋出後,引發了一些朋友的爭論。皇家的家務事該不該管?如何管?我們都知道,帝制時代皇室是家國一體的,家事即是國事,家事如何直接關係到國家政治清明、國家安定與否。為臣民的都希望繼承皇位的是扶蘇而非胡亥,是楊勇而非楊廣。所以才有那麼多計程車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皇室家務事。拙文筆調有點揶揄葉伯巨、解縉,但絕非諷刺挖苦這兩位。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代人只能辦一代人的事,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精神稟賦和思維方式,何況那個年代距我們已經六百多年。
有朋友在討論中提到明代一些大臣,為了搞明白皇帝的老爸究竟是誰,弄得要死要活,整個朝政也為此搞得很不堪,這場爭議直接影響此後大明朝的興衰。這就是嘉靖朝最大的事件——“大禮議”之爭。
一個人他的父親是哪個,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可在那個時代,父子關係絕不僅僅是血緣關係,不能簡單地用生物學的知識來判定,而是用禮法來判定。直到民國時期,一個大家族的長房如果沒有兒子,那麼其他房的兄弟家兒子,必須過繼一個給他以承香火,且一般是長子。錢鍾書的大伯沒有兒子,他就是被過繼給大伯的,童年時大伯對他的關愛遠甚於他的親生父親。
“大禮議”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明孝宗享國十八年,以勤政寬厚尊重士人儒獲得臣民特別是士林的讚譽,可他和大多數明代皇帝很不一樣的是他不怎麼好色,不納妃子,這一夫一妻的結果是孩子不多,生了兩子三女——在皇室中,皇后一個肚皮生出五個孩子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二皇子早夭,而大兒子繼位後,便是有名的荒唐皇帝朱厚照,這是個從小患多動症的憤青,和他父親相比完全是兩個極端,不安分,行事怪異,又好聲色。他父親因為女人少,兒女不多,他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身旁的女人太多,把身體掏空了,三十一歲就死了,沒留下一男半女,而且他又沒有兄弟和侄兒。孝宗一房的皇祚看來到這裡就斷了。大臣們一商量,就把孝宗的兄弟興獻王德兒子,十五歲的朱厚熜過繼給孝宗,變成了武宗同一房的弟弟,入承大寶,是為嘉靖帝。按照禮法,既然給伯父做兒子了,那麼自己的親生父親就是叔父了,是自己臣子。——這把戲在清代的光緒、宣統兩朝也都玩過。如果是剛生出來不久就過繼給伯父,那麼情況要好一些,畢竟有養育的親情。可現在人家已經十五歲了,懂事了,又在原來父母府中長大,讓他把昨天還叫爸爸媽媽的改叫叔叔嬸孃,而把死去的伯父叫爸爸,心裡很彆扭。從嘉靖登基的第一天起,這個大難題就圍繞著明廷的君臣。開始皇帝還給那些效忠孝宗、護衛禮法的文官一點面子,虛以委蛇,可等位子坐穩了以後,就不客氣了。他把自己至死也是個藩王的親生父親追認為皇帝,入享太廟,親媽自然就是太后了,而把他所承繼皇位的孝宗稱為“皇伯考”。——這就意味著孝宗這個大夥兒很感恩的皇帝是個絕戶了。而且在以禮法治國的明代,這是皇帝帶頭壞了規矩。為此,許多官員辭職回家,一些官員被打屁股打死,或者被流放。
當然,嘉靖皇帝要破壞祖宗禮法,也一定會在禮法中讓馬屁官員尋找理由,而且強調的還是百善之首的“孝”,強調人倫之情,不能讓自己的媽媽給自己稱臣。
嘉靖皇帝最真實的意圖是“繼統不繼嗣”,也就是說當皇帝當然可以,給別人做兒子沒門。而那些不想讓孝宗絕後的文臣的理由是,這龍椅是孝宗傳下來的,不當他的兒子,就沒有繼位的資格。而嘉靖認為,龍椅最早是老祖宗太祖高皇帝傳下來的,大家都有份,我也能繼承,我爸爸也有資格追認為皇帝。
這一場現在有人看來很無聊的爭端,在那時在看來可是悠悠萬事,唯此最大。它涉及繼承資格的解釋權在誰手裡——你說這事大不大?
因為在帝制時代,手握兵權和禮法的解釋權是最重要的兩件事。兵戎相見是最後的解決辦法,是不能隨便用的。漢代劉家、明代朱家自家人動刀搶也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同一家族裡,奪了兄弟的江山後,必須用解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