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終結卷),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讓嬴政母子重歸於好,也算是立有大功,實至名歸。可尉繚呢,好不容易提出了個謀略,卻怎麼看都象是在剽竊自己當年的思想。因此,對於尉繚享受到的禮遇,李斯豈止是不平衡,他幾乎是出離憤怒了。

然而,李斯畢竟是大智慧之人,不會讓個人情感左右自己的決定。他只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將尉繚留在咸陽是利是弊?

依李斯看來,尉繚先是拒絕上卿之位,現在又選擇離開咸陽,可見此人雖有仁心,卻並無野心。

將尉繚留在咸陽,勢必會奪去嬴政對自己的一部分寵幸和倚重。然而,尉繚的優勢主要在軍事方面,和自己的權勢範圍並無太大沖突。

群花歸一人,方知天子尊。嬴政貴為秦王,不會滿足於一個女人,也不會滿足於一個男人。因此,李斯註定不可能得到嬴政全部的寵幸,不被尉繚分去,也會被別人分去。

在目前的秦國政壇,外客和宗室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是權勢紛爭的主旋律。尉繚,外客也。敵人的敵人,朋友也。

透過諫除逐客令,李斯對諸外客可謂有再生之恩,他在外客中的領袖地位,絕非初來乍到的尉繚可以撼動。

最重要的,是年紀問題。尉繚已是花甲之年,來日有限,即使得志,光景也長不了,註定只能是一個過渡性人物。

最最重要的是,李斯有信心,管他是尉繚張遼,自己皆能戰而勝之。

最最最重要的是,尉繚自有他的獨特價值,關於這點,嬴政清楚得很,是以才會如此禮遇尉繚。因此,他李斯也絕不能假裝不知道。

蒙恬久等不到李斯的回答,不免焦急,於是催促道,“尉繚去將遠也。請先生速作決斷。”

李斯住下腳步,長嘆道,“大王盛怒之下,未易諫也。姑看在汝面,且勉力一行。”

蒙恬大喜,於是和李斯同往咸陽宮。一路上,李斯不時嘮叨著,“小子誤我,小子誤我。”可細細揣摩其口氣,更象是在聊發牢騷,而不是在責備蒙恬。

。 最好的txt下載網

6、火中取粟(1)

且說李斯前見嬴政。嬴政見李斯與蒙恬同行,心知其必為尉繚之事而來,於是沒好氣說道,“寡人之意已決,斷然不會屈尊追召尉繚。廷尉請回。”

李斯介面道,“臣也以為,不應追召尉繚。”

嬴政略感意外,道,“然則廷尉為何而來?”

李斯冷聲道,“蛟龍一旦脫鉤去,遁入江海不復來。尉繚,蛟龍也,不可放歸,臣請殺之。”

嬴政怒哼一聲,道,“寡人何嘗不欲殺之!只是尉繚乃天下名士,未易輕殺。”

李斯道,“既不能殺,與其縱之以資六國,為秦之敵,何不留而用之,為秦之利?”

嬴政象個在訴說自己委屈的孩子,道,“尉繚辱朕。”

李斯大笑道,“大王真不知尉繚之心歟?”

嬴政面色一變,道,“廷尉請講。”

李斯於是解釋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大王乃天下明君,對他尉繚又是禮遇非常,推重有加,得主如此,夫復何求?然而,尉繚為何仍然要離開咸陽,臨離開之時,還要對大王惡語相加?”

嬴政專注而聽,李斯再道,“依臣之見,尉繚之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也。尉繚臨去之言,多為無稽之談,不足駁斥,只重在‘誠使大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這一句話。尉繚,仁人也,有慈悲之心,之所以作如是說,並非誣衊大王,而是激將大王。試想,六國終將滅亡,天下必歸於大王。尉繚先放出風聲,預言大王將以天下為虜,正是希望大王日後能以實際行動,證明他尉繚有眼無珠,錯看了大王。為此,尉繚甘願動大王之怒,乃至不惜一死。今大王無論縱之還是殺之,都無疑是在預設尉繚說得沒錯。大王一言不容,何以容天下?臣請為大王追之。”

嬴政一想,李斯的解釋確也說得通,意乃少解,又道,“茅焦去時,廷尉不置一辭。今尉繚將去,廷尉卻力勸寡人留之。廷尉何故厚此薄彼?”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李斯雖沒有見過尉繚本人,但卻聽蒙恬多次提過,加之《尉繚子》一書,他也曾仔細研讀,是以對尉繚堪稱瞭解,於是說道,“茅焦,縱橫之徒也,去不足惜。尉繚和茅焦有大不同。臣聞於蒙恬,尉繚自稱,大王需要他,更甚於他需要大王。此言誠然,臣請為大王言之。六國向來稱秦軍為虎狼之師,殘暴之師。秦軍到處,動則坑殺,鮮有憐憫,六國之軍因此往往死戰,以致秦軍雖勝,卻時常傷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