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美麗心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呢?從1840年到現在146年,就算150年吧,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實際上講到五四運動就可以了,因為五四運動以後是另外一碼事了。也可以說是從1840年到1919年,這樣的話就是80年。80年從文化交流的情況來看,有這樣幾個問題。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7)

你講文化交流,交流的內容是什麼東西呢?我看了一些材料,三分法佔主導地位,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有一個人,是19世紀下半葉的,叫曾康,他寫了一本書,叫《翼教叢編》。他是擁護孔教的,翼教,教也者,指孔老夫子之教也。他當時是比較右的,比較落後的這麼一個人。他是從什麼地方講的呢?“變夷之議,始於言技。繼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而君臣父子夫婦之綱,蕩然盡矣。”“變夷”,就拿中國來把外國人改變。他分三個層次,一個是“技巧”,技工的“技”,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政,政治的“政”,他指的是政治制度,跟技巧不一樣了;第三個是教,不是教育,而是教化,是上層建築的東西。分三個層次“技、政、教”,從物質的一直到精神的,中間經過政治制度。到了1916年,陳獨秀寫了一篇文章,叫《吾人最後之覺悟》。1916年,那時候還沒有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1919年。他這裡邊也分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叫“學術”,學術指的是這些東西:西教、西器、火器、曆法、制械、練兵。曆法是從前的皇曆,現在咱們的月份牌。這第一個層次,叫學術,學術意思就包括這些東西。第二個層次叫“政治”,指的是政府的制度。第三個層次叫“倫理”,就是自由、平等、獨立,也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東西。他這三個層次跟曾康基本一樣,從物質最後到精神,都是這個樣子。到了1922年,梁啟超寫了一篇文章,叫《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他怎麼講的呢?他說近50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他的意思就是說,50年以前,從1922年算起,50年以前,中國人對自己的不足不知道,大概從1870年算起吧,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他感覺到中國跟西方交流分三個時期,也是三個層次。第一個叫器物,瓷器的“器”,物質的“物”,就是物質的東西。第二個叫制度,意思一樣。第三個叫文化根本。你看梁啟超也是分三個層次,而且內容跟曾康、陳獨秀一樣。他們三個人都是從物質到精神。這說明什麼呢?就說明我們在鴉片戰爭以後,同西方來往,同西方進行文化交流,大概就是這麼三個層次。從物質到精神,從低階到高階。

這個意見看起來是能夠成立的。為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現在看一看,中國同別的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多極了。中國同印度、朝鮮、越南交流;同日本、美國、英國、德國也都交流。大概一般講起來,開始總是從物質開始,而不是精神的。物質,比方說吃的東西、喝的東西、穿的東西,這個很具體。拿來以後就能吃,能用。我現在還想給同志們講一個我自己正在搞的課題。我們現在吃糖,白糖、紅糖,這糖不知同志們考慮過沒有,每個人天天吃,可是糖的背後有人類一部很複雜的文化交流的歷史。咱們中國過去不吃白糖,甘蔗有,沒有白糖。最初我們叫糖的東西,在漢朝是關東糖,麥芽做的。糖是物質的東西,這物質的東西一旦產生、一旦製造出來,它就流遍全世界,因為每個人吃糖都很滿意,很甜、很舒服,很容易學,也用不著思想鬥爭。我的意思就是說,文化交流開始的時候一般說總是從物質開始的。因此這個三分法是有道理的,為什麼三個人都一樣,是不是抄襲?不知道,也許是獨立思考,達到的結論都一樣。這三個人一點沒區別,就說明這個東西是接近真理的。到了現在,我們這兒還有研究這個問題的。我剛才說的龐樸同志,上面我談到他在《中國社會科學》上寫了一篇文章,叫《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龐樸同志分析這個問題,也是分了三個層次。他叫什麼呢?他第一個叫物的部分,事物的“物”。物的部分指的什麼東西呢?他講物的部分就是指的*稱之為“第二自然”的。這是第二自然,不是第一自然,就是物件化的勞動,就是用勞動製造什麼東西。物件化的勞動,指物的部分。這是第一。第二個層次是心物結合的部分。心和物結合,這裡邊指的什麼東西呢?指的就是自然和社會的理論,社會組織制度等等。第三個層次呢?是心的部分。物、心物、心,這麼三個層次。心的部分,叫核心層,指核心,最中間的,這裡指的什麼東西呢?這裡指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等,這是心的部分。他這三個層次跟上邊講的也一樣,從物到心,中間有一個過渡,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