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部分,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新三級,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會群體當時所處的社會狀態,十年改革對於這一代人的意義太特殊了。
老三屆們作為一個群體,正是在撥亂反正的改革初期,完成了他們從農村回到城市的漫長之旅。無可置疑,多數老三屆們是抱著追隨真理的虔誠上路的,改天換地也好,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也好,總之他們當初是挺起未發育成熟的胸脯,過早地以幼稚的心靈揹負起社會加在他們身上的沉重十字架。十年後,當他們透過種種途徑回到城市時,卻發現他們的故鄉……城市,並不歡迎他們。
他們曾給現代中國帶來了眾多的社會性問題,以至於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不得不為他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新名詞。譬如“知青”、“插隊”;譬如“紮根”、“返城”;譬如“病退”、“困退”等等。回城後,他們立即成為了一批“多餘的人”。這種多餘感首先來自家庭。在擁擠不堪的居住條件下,他們的插足無疑立馬縮小了人均居住面積,生存空間驟然緊張了。其次,知青返城給就業造成極大困難,“待業青年”這個名詞在中國首次出現了。多數缺乏門路的人三年五年地“待”了下去,只好去做各種各樣的臨時工以餬口。再次,隨著這代人回城造成的眾多感情和婚姻糾葛,使得“大齡未婚男女”一度成為社會問題。另一個相關的新名詞也隨之浮出水面,那就是“第三者”。還有,在他們與父母不僅在傳統的“信仰”上,甚至在對話上,也似乎出現了困難。所謂的“代溝”,成為這代人返城的又一時髦用語。如此等等,使得很多人對這些當年的祖國花朵、共產主義接班人、爾後毛主席的紅衛兵們失望了,預期他們將成為“垮掉的一代”。這代人如果真是整體墮落,的確,中國的現代化就難以想象了。事實上,把這代人整體遭受的歷史挫折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就太低估了知青們。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論“老三屆”那代人(4)
他們以將近30歲的年齡開始學徒,以徒工的工資來養家餬口,他們還要忍受著社會甚至弟妹的白眼,一切從頭做起。一位上海知青曾這樣說道:“苦難和坎坷攜走了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歲月,但它使我們有了生存和應世的能力;從人生歷史上我們失去了得以發展的最佳生長段,但逐步適應環境,並能把握自我的意念卻站立起來;我們曾被遺忘,但總是在頑強地尋求和得到社會的承認;我們曾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卻又不可遏制地獲得了復甦與再生。”的確,自從當年短暫的紅衛兵運動之後就幾乎再沒有遇到過順境的“老三屆”們,每一步都是要付出格外的努力。靠著他們十年磨出的一劍,即實事求是和腳踏實地,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很快就找到了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熟悉了環境,開始了新的奮鬥。
返城後的老三屆們相對於社會的其他群體,可以說是處在一種極度的動盪中。食無定時,居無定所是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當時的寫照。試想,如果沒有改革,這麼一大批人怎麼可能被城市平和地容納?在社會財富的基數和利益關係的結構等不改變的前提下,老三屆們實際上就無法真正在城市站住腳。他們如果要求對社會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來使自己重新進入城市生活,顯而易見是不可能被社會接受的。而此時啟動的改革恰恰提供了透過增加新的利益渠道來滿足這種要求的空間。正是這種背景下,這代人立即融入了“十年改革”,他們的命運也就更加貼近改革,也必然以改革為其歸宿。
透過改革,老三屆們接著又創造出眾多的共和國第一:中國第一批市場經濟下的個體工商業者誕生了,他們在政策和市場的夾縫中求得了生存,並演化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他們中的幸運者從近2000萬的考生中拼殺出來,成為恢復高考後1977年、1978年、1979年新三級大學生和研究生中的主要成分。他們中產生了建國後第一批取得世界名牌大學博士學位的知名專家;產生了承擔著中國文化、教育、科研事業脊樑作用的知識分子群體;產生了建國後第一個批次級的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官員和管理者階層;他們中還誕生了大批的文學家、藝術家、名導演、名記者等等,可謂群星璀璨,不一而足。這些成功光環的背後,是以絕大多數同代人為巨大分母而實現的。而且還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分母之大遠遠超過上下兩代人。
這樣的一種現實,將這代人整體與改革開放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他們的共同思想體驗,表現在作為一代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昇華
每一代人的成長、成熟、融入社會,就是“代”的社會化過程,或者說是“代”的“成人禮”。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