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部分,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新三級,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屆們的這一過程基本是在上山下鄉過程中實現的。這代人被髮配到農村之後,他們從叱吒風雲的革命小將變成了接受再教育的改造物件,從優越的城市環境進入艱苦的窮鄉僻壤,從不愁衣食的安逸生活轉入了依靠自己雙手艱難為生。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生活上,他們經歷了一個怎麼說都不過分的大起大落。
逆境在人生中的地位,本身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命題。一方面,它破壞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和安定感,置人於主觀上不得不面對的身心痛苦中;另一方面,惡劣的處境又的確給人們提供了鍛鍊意志、增長才乾的機會,使他們有可能從中得到一般人所不具備的素質和向上的精神。老三屆一代在“*”中是作為一個群體、共同接受了逆境的砥礪,急遽地完成了大起大落的全過程。
論“老三屆”那代人(5)
自我意識的迴歸是他們在上山下鄉中進行歷史思索的結果,也是這代人脫胎換骨走向成熟的第一次自我否定。他們長年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只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卻往往忽略了個體存在的意義。長年在社會底層的奮鬥拼殺,逼迫著他們去思考,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加快了他們社會化的程序,同時也使他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正由於這樣,真正能夠腳踏實地後的這代人,雖然曾經在“*”初期創造了最狂熱的對個人迷信的追捧,但實際也是最早從這種狂迷中覺醒出來的群體。當他們擺脫了現代迷信的桎梏,實際也就否定了自己當年的“紅衛兵”歷史而逐步接近了真理。這也是這代人走向成熟的第二次自我否定。
透過極為痛苦的否定之否定,這代人在上山下鄉的變異狀態中逐漸完成了他們的蛻變。這代人瞭解了社會,認識了人民,從而把自己逐漸植根於黑色的土地中,更重要的是他們整體建立起了對於社會和人民的責任感和歷史承諾。正是一代人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相當一致的思想體驗,所以這個群體對於代的認同感非常強。當年一張知青的標籤就幾乎可以到全國的知青點蹭飯吃;一見面只要一提老插彷彿就有一種內在的交流;今天也還有不少性情中人在關注著當年的掉隊者,如北京一些老知青正在積極籌建一座延安知青陵園,以便讓當年那些因種種原因長眠於黃土高原的北京知青遊魂有個歸宿。雖然素昧平生,雖然耗資不菲,但是有眾多的人投入了,僅僅因為彼此都是“知青”。
這代人的共同行為特徵,是那種從苦難中培養出來的堅毅和求實精神。
老三屆一代在上山下鄉過程中經受了許許多多過去未曾體驗的艱苦,從生活上和勞動上受到磨礪。他們在農村中受到的最大鍛鍊,是培養起受用終生的堅毅和求實的精神。
當他們剛剛回城的時候,他們以頑強的意志和腳踏實地的精神來應對一切,因為他們深切地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救世主,等待別人來救不如自己救自己。全國幾百萬的待業青年,曾經是一個嚴重社會問題,但是未經多久就被消化殆盡了,與其說是社會消化了這個包袱,不如說是這些待業青年自己消化了自己。
面對回城後又一次的逆境,這些畢竟吃過苦的一代人,有社會最底層的生活經歷作為參照座標,最終平靜地接受了這種現實。他們所具有的求實精神,在農村修理地球時學來的吃苦耐勞,從几上幾下、幾多曲折中摸索來的社會經驗都派上了用場,在各行各業中逐漸展示了這代人的力量。社會終於發現,這代人已與人們頭腦中那個衝呀殺呀的形象大相徑庭,他們已成為各方面嶄露頭角的骨幹力量,需要刮目相待了。
當默默的大多數從學徒工、臨時工重新開始,好不容易才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後,新一輪的深化改革和社會利益再分配,使他們中的大批人再次淪為失業大軍的主要物件,不過這次的名稱則由“待業”改為了“下崗”。這是經常會讓人感動的一代人,他們不是個別人、而是整體經歷了上山下鄉、回城待業和下崗三次失業大潮,他們中的多數人甚至終其一生都在掙扎著應對基本的生存問題。而我們看到的是,這代人今天再次以寬容的心態,頑強的意志和求實的精神來應對一切,在默默地支撐著改革的大業。
論“老三屆”那代人(6)
可以這樣說:為了謀生,他們今天可以是體面的白領,明天下崗照樣能夠在街邊支起油鍋賣油條而面不改色;為了求學,他們今天或許還在大學授課,明天留洋立馬可以在他鄉端盤子掃地而心安理得。有了青春期的艱苦磨鍊墊底,沒有什麼能夠擊倒他們。這就是這代人的行為特徵,拿得起也放得下。
這代人的共同歷史性格,主要體現在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