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天官,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半大孩子,這他左手使不上力氣的一巴掌,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沒多久,就有兩個少年頂著豬頭臉,被父母帶著過來“興師問罪”。 在王家人看來,虎頭長得雖壯,可性子溫潤的跟小羊羔似的,若不是被人欺負狠了,哪裡會動手打人。 看到憨憨傻傻的虎頭,那兩家人也覺得理虧,只能哭喪著臉回去。 村裡的人這回曉得,傻子到底是傻子,下手沒輕沒重,要是不想說話漏風,就不要招惹傻子,要不然一個大耳刮子下來,說不定就要掉兩個門牙…… *
………【第三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二)】………
擦乾淨小臉的虎頭,瞪著一雙爛桃眼睛看著道痴,多了幾分可憐,少了幾分憨氣。 道痴想著他方才聲音嘶啞,道:“嚎得倒是賣力氣,嗓子疼不疼?” 虎頭點了點頭,又搖頭,拍著胸口,甕聲道:“這,疼。”說話間,他像是一下子失了精神氣,耷拉下腦袋,稚嫩的臉上滿是迷茫。 道痴心中嘆了一口氣,道:“老爹既西行,等喪事完畢,你就上山……” 虎頭聽了,立時伸直了脖子,瞪大眼睛,滿心期盼都刻在臉上:“真?” 這也是個可憐孩子,要是在其他人家,即便孩子燒壞腦殼,說話行事笨拙些,到底是親爹親孃,說不定還要多疼幾分;王老爹家情形卻是不同。 自王老爹恢復良民身份,到虎頭這一代,正好是第四代。按照大明律法,奴僕迴歸良民身份,三代後可參加科舉考試。 王老爹山居多年,雖不看重這些,可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卻是將這個當成家中大事。 王家雖有宅有田,子孫亦稱得上是繁茂,可卻是無根浮萍,不過是藉著王氏宗房的照拂,在得以安居。 在王福平兄弟看來,只要子孫後代讀書科舉,耕讀傳家,出人頭地,才不用像現下這樣依附旁人,夾著尾巴過日子。 王家幾個適齡孩子,都在隔壁村私塾讀書。 在家族漸興之機,虎頭佔著長子長孫的位置,偏生又燒壞了腦子,憨憨傻傻,難免被家人不待見。 尤其是他娘,全部心思放在虎頭那個被村裡人視為“神童”的次子身上,對虎頭不聞不問,比後孃強不了幾分。 虎頭看似憨傻,可心思純淨,最是能察覺旁人好惡。爹孃與祖父母不待見他,他就不往跟前湊。 還是大和尚,聽王老爹提及這個與道痴同齡的重長孫,便叫帶到山上,算是給道痴作伴。 幾年下來,虎頭不僅成了道痴的小跟班,同曾祖父的感情也越發深厚。 後來王老爹下山,他便隨著下山,近身服侍。 不過瞧著他現下模樣,在這個家裡待的也不痛快。 道痴點點頭,道:“自然是真的,大師父那裡,我去說,你只要隨我走就是。” 虎頭的身板立時又直了幾分,嘴角咧得高高的:“想、大、吃……” 歡喜之下,他說話越發不利索。 道痴與他相伴長大,倒是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說大師父了。 他方才哭的撕心裂肺,現下歡喜地冒泡。也只有心思這般單純之人,才能這樣肆意哭笑。 道痴想想山上的老和尚,卻是添了擔心。 老和尚行事雖隨性從容,可王老爹畢竟不是旁人。老和尚出家為僧,連子孫後人都不提不見,卻允王老爹上山服侍,主僕兩人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老和尚年將九旬,自己下山後,西山寺裡再無旁人。要是老人家哀傷過度,要個不舒坦,身邊也沒人看顧。 想到這裡,道痴哪裡還坐得住,他立時站起身來,對虎頭道:“出去喚你二爺爺。” 虎頭也不問原因,立時點頭出去喚人。 少一時,王福安隨著虎頭進來。 道痴本意是想要同王福安打聲招呼,叫虎頭現下上山,可掃到虎頭身上的孝服,他原本到了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直言道:“王施主,大師父獨自在山上,我心中不安,請王施主安排人上山看看,等我回去再下山。” 王福安雖沒有見過老和尚,可卻聽老父與長兄提過,老和尚年壽已高。 聽了道痴的話,他倒是不羅嗦,應道:“好,好,小人這就打發小人家大小子上山。” 他口中的大小子,正是王家三個常上山掃灑的晚輩之一。 這會兒功夫,就有人在門口喚王福安,又有客人登門弔祭。 王福安連忙去了,道痴看向桌子上的大木魚。 《地藏經》是給亡者送功德的經文,總共兩萬餘言。正常情況下,誦經一遍,需一個時辰。 道痴這裡卻是快誦,不過即便是快誦,也不會少了半個時辰。 老和尚的交代,是代他在王老爹靈前誦百遍《地藏經》。 不知王家停靈幾日,怎麼算日子都有些趕,道痴只好想著儘量每日多誦些。 現下是午時,到天黑之前,能誦七遍、八遍都是多說。 他心裡盤算了一下,心中有了定奪,看到虎頭的時候,少不得吩咐一句:“不許再扯著嗓子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