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漫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兩漢往事,閒雲漫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囂張,找死的吧?
劉賢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沒能起來。下了一盤棋,講了一句話,結果就喪了命,他有點不值。
劉啟也傻臉了,驚出一身冷汗,癱在地上,他沒想到劉賢這小子如此不經揍,只那麼一下下就過去了。老爹正千方百計拉攏吳王,不成想他上去就先幹掉了人家兒子,這禍闖的有點大。
劉恆聽到這個訊息後,連忙跑了過來,抬腿就往劉啟身上踹,罵了一通後,關他禁閉。這件事情,甚至讓劉恆動了換太子的心思,若不是老孃竇漪房百般迴護,也許劉啟會在“削藩”這件事上換一個身份出現。
雖然經常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經過幾千年實踐檢驗,這是一句糊弄人的廢話。連公安局局長的兒子都敢說“我爹是李剛”,皇帝的兒子就更不用說。殺個把人就想讓人家抵命,做夢去吧。
可劉賢的屍體總不能留在京城啊,怎麼著也得給他老爹送回去。因此,劉恆寫了一封道歉信,隨帶劉賢的屍體一併送往吳國。
劉濞開啟棺木看了一眼兒子已快腐爛的屍身後,差點氣暈過去。一個活蹦亂跳的大胖小子,豎著進京,橫著回來,任誰受不了。
回過神後,怒不可遏的劉濞衝使臣吼道:“天下同宗,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來?”。然後大手一揮,“拉回去!”
使者傻臉了,苦主不接收,總不至於把棺材往人家門口一扔,扭頭就跑吧?再說他們也沒那個膽量。沒辦法,拉回去吧。
要說這位使者大人挺可憐的。別人出差雖然長途跋涉,非常辛苦,但一路上游山玩水,空氣新鮮,既風雅又愜意。可他這趟差出的,千里迢迢拉一具屍體,丟人不說,還臭的不行。甚至動幾次就地埋掉的心思,可摸了摸脖子再無奈地搖搖頭後,接著趕路了。
使者返京後,棺材裡已不再是一具屍體,而是一堆腐肉和幾把骨頭。劉賢死的憋屈,死後的遭遇更憋屈,真夠難為他了。
屍體去而復返,也讓劉恒大吃一驚:叫你去送屍體,你他媽又給我拉回來了。抬腿衝到劉啟跟前,上去就是一頓暴揍。然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就埋在長安吧,誰讓自己不佔理呢?
這件事,對兩個人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是劉啟本人。經此一事後,他開始剋制自己的性情,遇事學著隱忍和琢磨,這對他甚至整個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見,劉賢也並非死的毫無價值,最起碼改變了劉啟,為大漢王朝有著卓越的貢獻。
另外一個就是劉濞。這件事,讓他的心中留下了對劉恆父子刻骨的仇恨。這份私仇,遲早會開花結果的。
事實上,劉濞把這份仇恨表現的也非常明顯。史料記載: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也就是說,從此之後,劉濞再也沒去過長安,無論朝廷如何邀請,他就是巋然不動。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訊號。
劉恆也清楚劉濞在想什麼,但他對劉濞也及不放心。因此,他暗中打探,弄清楚劉濞是在裝病後,心中憤恨。隨即做出了一個舉動:將所有吳國使臣一併扣留,送交廷尉署審問、懲處。
這對劉濞來說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因為廷尉署隨時就可以拿出他造反的“證據”。雖然他很想造反,並且也暗中做了些準備,但絕不是此時。
劉濞抓耳撓腮地想了幾天後,決定趁秋覲的機會再派一位使臣進京。他對這位使臣寄予厚望。當然,從最終結果來看,使臣也不辱使命。
使臣進京後,在劉恆面前說了這麼一段話:吳王確實無病,只因朝廷禁錮吳國使臣,使吳王大恐,才裝病不朝,請陛下捐棄前嫌,容其改過。
若按劉恆最初的想法,也得請這位使者去廷尉署吃牢飯。可不幸的是,剛巧趕上匈奴人南下,北方烽煙又起,無暇顧及東南,因此借坡下驢,說了句違心的話:“吳王年老,免其入朝覲拜。”
隨即赦免了那些正在廷尉署吃板子的吳國使臣們,還賜給了劉濞几杖,託人給他帶了過去。(几案和手杖,供老人靠身和走路扶持只用,朝廷賜此代表對老人的尊敬)。
劉恆放緩了對劉濞的整治,劉濞也放慢了造反的程序。雙方緊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兩家又步入正軌。
後來賈誼上《諫鑄錢疏》,建議收回劉濞的銅山。可劉恆只微微一笑,將此疏放置一邊沒再提起。事實上,並非劉恆不想這麼做,只不過他不願意再去刺激老劉濞。(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