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部分,龍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56)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八日,一個年輕人奉調來京。他叫趙士錦,是隆慶、萬曆年間名臣趙用賢之孫。他被工部尚書範景文推薦,補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一職,因此趕上了歷史鉅變的一幕,在此後的一百二三十天內,歷經曲折,翌年四月中旬逃脫闖軍控制,輾轉南歸。後來他將這離奇經歷寫成《甲申紀事》及《北歸記》兩篇文字,句句目擊,極為真實,不啻為描述1644年甲申之變的報告文學傑作。後面我們將在很多地方引用他的講述,這裡先自其筆下實際地瞭解朱由檢最後時日的財政狀況。
趙士錦到任後,先被分派去守阜成門,三月六日接到通知,接管國庫之一、工部所屬的節慎庫,三月十五日———城破前三天———辦理交割。他在《甲申紀事》和《北歸記》裡重複錄述了清點之後的庫藏。《甲申紀事》中說:
十五日,予以繕部員外郎管節慎庫。主事繆沅、工科高翔漢、御史熊世懿同交盤。……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老庫中止貯籍沒史家資,金帶犀盃衣服之類,只千餘金;沅為予言,此項已準作鞏駙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領狀來,即應發去。外只有錦衣衛解來迦納校尉銀六百兩,寶元局易錢銀三百兩,貯書辦處,為守城之用。
《北歸記》中說:
庫藏止有二千三百餘金。外有迦納校尉銀六百兩、易錢銀三百兩,貯吳書辦處;同年繆君沅雲:“此項應存外,為軍興之用。”予如是言。
多年守衛國庫的老軍,對趙士錦說:
萬曆年時,老庫滿,另置新庫。新庫復滿,庫廳及兩廊俱貯足。今不及四千金。
趙士錦感慨:“國家之貧至此!”
趙士錦親眼所見,因此知道國家確確實實一貧如洗。但外界一般都不信、甚至不能想象國庫之虛已到這種田地。當時百官以及富紳,都認為崇禎藏著掖著,擁有鉅額內帑,卻捨不得拿出來。這也難怪,崇禎的祖父萬曆皇帝當年搜刮之狠和慳吝之極的性格,給人印象都過於深刻。元旦那天早朝混亂之後,崇禎接見閣臣,議及局勢,眾臣都敦促皇帝以內帑補充軍餉,崇禎唯有長嘆:“今日內帑難告先生。”{203}然而無人肯信。明亡之後,仍有人批評崇禎小氣,如楊士聰、張岱等。甚至將闖軍逃離北京時攜走的拷比得來的三千七百萬兩金銀,傳為掘之於宮中秘窖。這顯然不可能。崇禎身家性命且將不保,留此金銀何圖?“國家之貧至此”,是城破之前趙士錦以目擊提供的證言。
以這點錢,不必說打仗,就算放放煙火,恐怕也不夠。關鍵在於,皇帝與其臣民之間完全失去信任。崇禎到處跟人講國家已經無錢,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皇帝哭窮和敲詐。三月十日,最後關頭,崇禎派太監徐高到周皇后之父、國丈周奎家勸捐助餉,先晉其爵為候,然後才開口要錢,周奎死活不掏錢,徐高悲憤之下質問道:“老皇親如此鄙吝,大勢去矣,廣蓄多產何益?”{204}徐高的問號,也是讀這段歷史的所有人的問號。周奎究竟是何種心態?簡直不可理喻。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大概也和別人一樣,認定崇禎自己藏著大把金銀不用,還到處伸手索取。如果他並不懷疑內帑已盡之說,想必應該比較爽快地捐一些錢,讓女婿拿去抵擋農民軍的。否則,朝廷完蛋,他顯然不會有好下場,這筆賬他不至於算不過來。歸根結底,他根本不信崇禎沒錢打仗。
從二月中旬起,崇禎下達捐餉令,號召大臣、勳戚、縉紳以及各衙門各地方捐款應急,共赴國難,“以三萬為上等”,但居然沒有任何個人和地方捐款達到此數,最高一筆只二萬,大多數“不過幾百幾十而已”,純屬敷衍。又諭每一大臣從故鄉舉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隸和浙江各舉一人,“餘省未及舉也”{205}。大家多半不覺得皇帝缺錢。
然而,不相信皇帝沒錢,只是“信任危機”較為表層的一面;在最深層,不是錢的問題,是社會凝聚力出了大問題。危急時刻,若社會凝聚力還在,再大的難關仍有可能挺過。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57)
一個政權,如果長久地虐害它的人民,那麼在這樣的國度中,愛國主義是不存在的。愛國主義並非空洞的道德情懷,而是基於自豪和認同感的現實感受。否則,就會像甲申年的明朝那樣,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最需要愛國主義、同心同德之際,現實卻無情地顯示:根本沒有人愛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沉淪似乎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面對它的死亡每個人都無動於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