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龍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聖政累非淺。”{111}法律已非公器,政府司法部門和工作人員被撇在一邊,皇帝想怎麼辦就怎麼辦,鼓勵告密,縱容刑逼,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國家怎能不亂?

這批評的確擊中要害。不過,又好像是在跟竊賊講“不告而取不對”的道理。

如果朱棣尊重法律,那麼他不單不該搞東廠、錦衣衛、詔獄,不該設誹謗罪、捕風捉影,不該倚任陳瑛、紀綱等大大小小的酷吏———他索性就不該登上那個皇位!一個從根子上就踐踏法律的人,如何可能崇隆法律?他要的就是亂,亂中取勝,亂中得利。制度清明有序,搞不成國家恐怖主義;要搞國家恐怖主義,一定要不講秩序,一定要拋棄法律,然後可以隨意抓人、隨意用刑、隨意殺人。

偽君子朱棣(30)

廠衛相倚,織成一張恐怖統治的大網。到處是特務、密探,緹騎四出;逮捕、刑訊、處決概不經司法部門,法律成為虛設,此皆朱棣始作俑,是他留給自己子孫最大的政治遺產。明亡國之後,有遺民愷切總結說:“明不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112}這個認識很深刻,因為“廠衛”象徵著什麼?象徵著國家基礎完全建立在汙泥濁水之上。

功歟?過歟?

朱棣這個人,很幸運。一生頗多倒行逆施,也足夠殘暴,但留下來的聲譽,卻似乎不曾壞到那個地步,甚至一般國人提起永樂皇帝,印象非但談不上壞,甚至還引起一點“光榮與夢想”的情愫。

在我個人眼中,在中國曆來的暴君中他至少應該排在秦始皇前頭。秦始皇幹過什麼?最壞的事情,莫過於“焚書”和“坑儒”。“坑儒”是秦始皇最有名的劣跡,卻只殺掉了四百多個知識分子,比之於朱棣,小巫見大巫。殺了四百人的秦始皇惡名遠播,人們至今切齒,殺人比他多幾倍、十幾倍的朱棣,事情卻幾乎被淡忘。秦始皇真正嚴重的罪行,是“焚書”,險些斷送中華文明的根脈,這一點,不可饒恕。其他如修長城、造阿房宮,勞民傷財,天下苦之,無疑是罪惡。但一方面,其中的長城究非無用之物,在冷兵器時代,它對中國的屏障作用還是明顯的,直到明代,抵擋塞外遊虜的侵擾,仍採取老辦法,重修長城;另一方面,就禍害民眾論,修長城、造阿房宮這兩件事,比之朱棣一生好大喜功的種種“壯舉”,遠遠愧而不如。

然而,人人知道秦始皇是暴君,很少知道永樂帝是暴君,相反,現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朱棣,還是“有為的君主”。為什麼?首先的原因是民眾一般少有自己直接去讀史的,如果讀一讀《明史》,這層誤會當不會發生。但我們很難也不應該指望普通民眾,都有暇抱著厚厚的史書來讀。所以,更為實際的原因是對這段歷史的轉述(或曰宣傳)有問題,而問題的產生自然與朱棣一生幾件“驚天動地”的“功績”有關。一是修《永樂大典》,二是鄭和下西洋,三是移都北京,四是對外用兵。古時做皇帝的,倘不甘平庸,都想在“文治武功”上有所作為。朱棣以篡得位,更急於有所表現,裝點門面。他做這幾件事雖然各有具體目的,但從根子上說,最終都是為了改變形象,為自己樹碑立傳。而後世的看法,居然很遂他這心願。比方有一種流行的評價,認為雖然明代諸帝大多不成樣子,如扶不起來的阿斗,但“二祖”卻在例外。“二祖”,即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麼,朱棣究竟是靠什麼被抬到這樣一個可與朱元璋比肩的位置呢?細數之,無非上述四件事。

其實,關於這幾件事,如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的評價不難避免片面性,可以比較符合歷史實際,而不是一味的功利主義。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有兩點,一是歷史唯物主義,二是辯證唯物主義。就此,恩格斯有一句話很能幫助我們取得對歷史較周全的認識:

由於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都是在經常的矛盾中進行的。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113}

今人稱頌的“四大功績”,是因這些事有個共同特點———都以宏大的特性表述了中國歷史的某種“光榮”:《永樂大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類書;鄭和下西洋被視為睥睨哥倫布的壯舉;遷都北京以及紫禁城的營造,催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而南定交阯、北出塞外,似乎一掃盛唐以降中國始終被動挨打的頹勢,頗能重振華夏雄風。

這當中潛藏的宏偉話語因素,很堪為迫切希望找回歷史榮譽感的民族心態所利用,於是很自然的,朱棣和他的時代就被當做稱頌物件。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