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龍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終能夠理解李希顏目的在於嚴教,反升了他職位。③
。 想看書來
偽君子朱棣(4)
諸皇子除了從書本和老師那裡接受正統儒家教育,朱元璋還以多種形式培養他們的“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我讀相關記載時每每覺得,朱元璋別出心裁所搞的辦法,當代人所能想到的———如“開門辦學”、“革命傳統教育”之類———似乎也不過如此。他經常命諸皇子穿上草鞋,出城下鄉,接觸農村生活,規定路途中騎馬行二程,徒步行一程。那情形,很像我這代人小學時光常常搞的“軍事拉練”,背上揹包,到城外行軍一二十里,目的是培養“兩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每次腳底板都磨出血泡。最遠時,諸皇子要從南京一直行至老家臨濠(今安徽鳳陽)。1376年,在送別諸皇子時朱元璋說:
今使汝等於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因道途之險易,知鞍馬之勤勞【鍛鍊吃苦耐勞品質】;觀小民之生業,以知衣食之艱難【訪貧問苦】;察民情之好惡,以知風俗之美惡【認識現實】。即祖宗陵墓之所,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接受“歷史和傳統教育”】,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之不易也【憶苦思甜,不忘本】。④
我所作夾註,著意摹為當代語,也都說得通。可見,朱元璋對於子女的“反腐防變”不唯抓得緊,也確實有自己的一套,放在今天也還不落伍。他曾經親領世子走訪農家,察看農民居住飲食條件和日常生活。⑤他在大內闢地種菜,召來諸皇子進行現場教育,告訴他們“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宦官】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指宮內蔬菜自給】。”⑥一次外出,朱元璋路見一小僮,小小年紀供人役使,奔來走去,汗流不止,就領進宮,把諸皇子都叫來,指著這孩子說:“此小僮與爾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爾曹不可恃年幼,怠惰不學。”⑦……類似故事比比皆是。
中國大大小小几十個王朝,這樣來搞皇家教育的,只有朱元璋。
雖然他不曾親口說過,但我揣測關於如何使“皇圖永固”,朱元璋經過思考有兩點結論:第一,必須不惜一切掃除任何可能令江山易手的因素。這一層不是揣測,而是付諸實際的行動,包括殺光功臣、廢相、軍隊指揮權收歸皇帝、嚴禁內官干政等做法和手段,皆為此而生。第二,權力徹底集中到皇帝手裡,雖然最大限度抑制了各種威脅,但帝室終究也變得頗為孤單,缺少屏障,缺少幫襯,怎麼填補這個空虛?就是建藩。
雖然建藩在歷史上副作用極大,屢釀巨禍,但朱元璋認準了兩條:其一,帝室和藩王說到底是一家人,同祖同宗,血管裡流一樣的血,在根本利益和重大關頭,大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終歸較任何外人可靠;其二,他覺得過去建藩結果之所以大壞,不在建藩本身,關鍵在教育失敗、家法不嚴,或轉過來說,只要他這個“老祖宗”抓好子女教育、釐清規範,防弊在先,建藩之舉必定能收良效,成為帝權的真正保障。
朱元璋這個人,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雖然留下了不少專制暴戾的記載,但他始終確信自己是“根正苗紅”、艱苦樸素、勤政愛民的偉大君主。這種道德優越感,使他對道德、個人品質的意義產生迷信(實際上是自我崇拜),以為只要給人打造出好的道德、好的品質,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就可以抵制各種邪惡慾念的侵蝕。在這種道德烏托邦的幻想之下,他拒不認識極權體制本身的內在法則,抑或索性認為思想品德教育對後者足以戰而勝之。所以我們看到,建國後迄於死前,他的政治方針一直在兩條線上齊頭並進,一條線不斷將權力集中和牢牢控制在君主手中,另一條線就是高度重視對諸皇子的道德品質教育、反腐防變、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他無疑覺得這是相輔相成、萬無一失的完美方案,甚至歷來帝權不穩的死結,到他這兒終於徹底解開。
不能說朱元璋毫無成效。他的教育方針在太子朱標和太孫朱允炆身上,可算修成正果。可惜,未待繼位,朱標過早走至生命盡頭。倘非如此,洪武之後大明王朝的歷史或許上演另一番故事也未可知。但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除了太子一支,朱元璋的教育在其他諸皇子那裡一概不靈,“爾等受封朔土,藩屏朝廷”,只是他自負而且想當然的一廂情願,當第四子朱棣統率大軍攻入南京時,他那個基於血親的狹隘的有關權力基礎的設想,被證明是愚不可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偽君子朱棣(5)
這個驕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