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龍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記載顯示,他並不諱言貧寒的出身和悲慘的少年經歷。濠州祖陵竣工後,詞臣奉撰《皇陵碑記》,朱元璋閱後很不滿意,稱“皆儒臣粉飾之文”,他攬鏡自觀,“但見蒼顏皓首,忽思往日之艱辛”,覺得以這種粉飾之文垂後,“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誡】”,決心親自提筆,“特述艱難”,如實記述自己的出身、家境和遭遇,“俾世代見之”———這就是洪武十一年的《御製皇陵碑》。
草莽之雄朱元璋(8)
平常,他更不吝於以其身世和人生體驗訓導諸皇子,使他們勿忘家本。做吳王時,一日,朱元璋率世子朱標祭祀山川,儀式結束時他特地叫過朱標,指著身邊將士們說:“人情,貴則必驕。”“今將士中夜而起,扈從至此,皆未食。汝可步歸,庶【將近,差不多】諳勞逸,他日不致驕惰。”圜丘告成,朱元璋帶著朱標前去視察,歸途中,專門命隨從引導世子繞道農家,觀其居處飲食器用;俟其歸,則召而誨之:現在,你知道農民有多麼辛勞了吧?
夫農勤四體,務五穀,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此語不簡單。能意識到國家財政,皆出之於民。】故令汝知之。凡一居處服用之間,必念農之勞,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之不至於飢寒,方盡為上之道。【非常好的認識,難能可貴。他自己大體上也能遵循這認識執政。可惜其子孫完全不肖。】{24}
據說,朱元璋為使諸子習於勤勞,不滋驕惰之性,曾命內侍特製草鞋分發給他們,並規定,只要出城走稍微遠一點的路,皇子們只能乘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須穿上草鞋步行。他定期打發諸子回老家謁祖陵,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說:“使汝等於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因道塗【途】之險易,以知鞍馬之勤勞;觀小民之生業,以知衣食之艱難;察民情之好惡,以知風俗之美惡。即祖宗陵墓之所,訪求故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之不易也。”人一闊,臉就變,這似乎是經驗之談;所以,窮光蛋們揭竿而起之際每每要互相叮囑一句:“苟富貴,毋相忘!”但實際上,他們往往忘性都比較大,不單自己患了遺忘症,倘若別人來提醒,他甚至還惱羞成怒。但從以上看來,朱元璋既沒有患上遺忘症,亦不因為做了皇帝便對自己的低微出身諱莫如深。這其實需要很大勇氣的。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可見朱元璋沒有背叛自己的過去。
朱元璋其人,可用“皇帝+農民”或“農民+皇帝”來概括。在這兩個天懸地殊的角色當中,跟中國歷史上其他所有皇帝相比,朱元璋的皇帝味兒相對輕一些,農民味兒卻最足。他曾在一份蠲免兩浙秋糧的詔書裡徑直聲稱:“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似乎對此身份甚感光榮,與臣下交談也不憚表露其“小農心態”,曾經說:“吾昔在軍中乏糧,空腹出戰,歸得一食,雖甚粗糲,食之甚甘。”飢餓的童年記憶,讓這位皇帝對糧食和農事有一種幾乎病態的敬畏。據說凡是空閒的土地,他都下令種上莊稼,而且還提出一種極其獨特的“種植理論”:“我於花木結實可食用者種之,無實者不用。”總之,不能用來填飽肚皮的,就無用。他曾頒旨嚴禁種糯,因為這種作物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造酒的,於是被視為“糜費”。平時在宮中他跟太監宮女言“不離稼穡組紃”,後宮牆上門上,也到處畫著《耕織圖》。浙江金華出產一種香米,百姓“揀擇圓淨者用黃絹布袋盛貯,封護進呈”,年貢約三十石。朱元璋得知詳情後,下令中止此貢,改由內侍在宮苑內墾種數十畝,“計所入,亦足供用”。這辦法後來似乎還加以推廣了,以致宮中閒地都成了農田。某日退朝,朱元璋專門領著太子諸王去參觀他這一得意之作,他指著菜地說:“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其實他借鑑魏武而發揚光大軍屯制,起因也是防止奪食於民;他說:“兵食一【完全,全部】出於民,所謂農夫百養戰士一,疲民力以供閒卒,非長策也。古人有以兵屯田者,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兵得所養,而民力不勞。”
不過,這個“農民皇帝”對農事的重視,似乎有點過了頭,不免掉進“小農意識”的泥坑裡。譬如,有人建議開礦生財,被他訓斥一通,認為只要偏離農本,便是追逐奸利。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的機構)進獻一款元代水晶刻漏———中設二木偶,備極機巧,“能按時自擊鉦鼓”,這或許是最早的自鳴鐘———也被朱元璋一通臭罵,說“廢萬機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