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道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四四章 北上見聞 一,立鼎1894,魯東道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也都是永不滿足的。他們起步的層次越高,追求的大欲就越宏。到時候億萬人都想當官,想稱霸,內鬥的肯定更加激烈。這才是造孽呢!所以聖人才要讓芸芸眾生無思無慾,無爭心。

這個道理不能錯。自古以來的世界所有聖賢。他們的思想其實都是為了維護族群的生存綿延而來。因為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緣故,維持生存的資源極為有限,根本容不得大家任意吃喝消耗。於是在原始社會,大家要公平分配,公推最能執行公道的那個當首領。便有了儒家推崇的三代之治。

其後生產力稍有發展,剩餘物資出現,便有了貧富之分,貴賤之別。然而這終究還是不夠用的。倘若統治階層奢靡無度,極可能將全體人民創造的寶貴物資一下子揮霍掉。到時候,就要面臨餓死多數人的災難。

基於此現狀。儒家提出了節制,孔子推崇祭祀與葬禮的節儉,不要搞人殉,也別弄巨大墳墓和無數昂貴陪葬品。然而那年頭的統治者們剛剛嚐到了甜頭,正要肆無忌憚的放縱私慾。誰肯聽他那一套去過苦日子?所有孔子輾轉各國,卻始終不能推行自己的理念。

老子的解決方法是引導人清心寡慾,以道家導引的手段去改善自己的身心,自然去除物慾,而崇尚更純粹的生命境界。只不過他自己也知道行不通,只好發洩似的在五千言後面出“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氣話。因為他知道人性的複雜性,根本改變不了物質越充沛。人性越墮落的現實。

佛祖生而為王子,他根本不缺吃穿,更是從就享受第一等的充沛物質。然而他終究是個大智慧者。能夠看到下層民眾的疾苦,卻無法從制度上去改變。故而學遍各種當時的法門,始終不得解脫之道。最後才歷遍人間苦難,霍然了悟人生的本質。

其數十年*,目的是要教導終生透過修煉去看破現實,超越欲-望。從精神上達到一個不為物質所影響的至高境界。

然而這一套太過艱深繁瑣,要實行起來比老子的還要艱難。大概他自己也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難以實現,便傳承到了中國來。然而不可避免的。佛家成了佛教,修持法門成了規矩威儀,自然神通成了誘-惑眾生的招牌,佛道朝著魔道一路狂奔而去。解脫眾生,成了畫餅。

不過好在中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在北宋開始形成三教歸一的風潮,其實便是要融會貫通。如果有一個足夠長的平穩時代,或許真的能發展成相對圓滿的體系,而不至於偏頗。

當時的大儒喊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核心,並主張“格物致知”的探索思維手段,其實完全可以在成熟的哲學體系下,發展到物質科學的探索和成就。

當時的大學者們,其實已經在探索並施行他們的思想。蘇東坡帶人發明的播種機,蘇頌等人的水運儀象臺,還有複雜到極的紡織機械,匯聚大成的沈括之《夢溪筆談》。當時的數學、天文學、醫學、機械學、造船等等,無不發展到輝煌巔峰。

大學者們雖然將發明這些東西當成業餘愛好,也不當是成就來宣揚,但他們也並不歧視發明研究,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倘若之後的七八百年裡,中國文化依然堅持這種發展模式,是一定可以最早攀上現代文明之巔峰的。

歷史不可改變,過去的不可往追,然而錯誤的經驗必須要總結然後糾正,而不是彪呼呼的不分好壞一棍子打翻。其結果如何,21世紀的中國人都已經看到。

張之洞這一代人的思維已經定型,然而年輕人們卻積極接受楊浩發表的思想,那健壯書生自信的笑道:“讀書不止為做官,更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我相信新朝一定能想到其中關隘,不致產生弊端。”

張之洞撅起鬍子,不大算跟後生輩理論,心裡頭卻暗歎:“楊鼎世好手段,把當今天下的青年俊才都給蠱惑了。看起來,千古道統必將毀於一旦啊!”

這群書生和那莽漢的組合,是他在來時的船上遇到的。健壯書生名叫黃興,自克強,去年中了秀才,本來由長沙城南書院推薦過來,要入兩湖書院深造的。孰料到了武昌,他卻要先去天津北洋大學去看一看。若是可行,便要考取那裡的專業。

另一書生名劉揆一,乃是其同學,一樣是少年俊才,不可多得。

隨行的莽漢卻非一般人,是個新近崛起的哥老會大哥,名馬福益,年輕時被仇家追殺,為劉揆一家人所救,此番為報恩情,一路護送。順帶著,也想去革命軍統治區看一看虛實。因為他通,革命軍對會道門的人是要嚴格控制,鎮壓不留情的。他所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黎明之劫

花還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