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品賢文談做人,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類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規律,注意和諧發展。如果違背自然規律,竭澤而漁,浪費資源,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仔細思量,人類的許多罪惡源於不知節儉。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勤勞不夠卻要貪戀名利,結果是身心疲憊、鋌而走險,弄得家破人亡。有些官員為了邀功請賞、粉飾政績,向大自然強取豪奪,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種稅費,弄得環境惡化、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不知節儉而違背自然和社會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例如人們開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採煤造成了礦難頻發;超量飲酒導致了脂肪肝增多;過度縱慾導致了陽壽銳減……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不一而足、比比皆是。節儉應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美德,只有每個人都形成節儉的意識,踐行節儉的行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保持生態的平衡,社會的健康發展。
率先垂範,形成風氣
我國古代的許多帝王都非常重視節儉美德,並且以身作則,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國家。唐太宗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節儉,深知物力維艱。作為一個新王朝的君主,一般來說都會大興土木,以顯示自己的威嚴。但唐太宗認為這樣會勞民傷財,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興土木的風習,仍然住在隋朝時期的舊宮殿裡面。在他的帶領下,朝廷上下逐漸形成了崇尚節儉的風氣,並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對臣下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來食用,肚子雖然飽了,但身子也就毀了,人君雖然富了,但國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來自於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縱慾。”
唐太宗還經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節儉。比如在吃飯時,太宗會告誡說:“你知道了耕種的艱難,就會常常有飯吃。”在騎馬時,太宗又說:“你體會到馬的勞逸,不一次耗盡它的體力,就能經常有馬騎。”
再來看明太祖朱元璋。這是一位崛起於布衣的皇帝,曾沿街要飯,在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后,仍然保持節儉的品德,對貪汙腐敗嚴懲不貸。明太祖還帶頭禁酒,並多次頒佈限制釀酒的命令。在他的影響下,後宮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節儉,從不盛裝打扮,宮內節儉成為風氣,並影響到了全國,對明朝的國力強盛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2)
竹頭木屑,有大用場
“竹頭木屑”這句成語出自東晉時的陶侃。陶侃為廬江潯陽(今湖北黃梅西南)人,父親早年亡故,自幼由母親撫養成人。陶母教子恩威並重。陶侃在縣內當小吏,有一次,將公家分的魚託人帶回家孝敬慈母,陶母絲紋未動,將原物封好退回,並寫信責備陶侃,要他當官必須潔身自好,不允許公私不分。陶母還告誡陶侃說:“你想這樣用公物來取悅於我,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這番教導,對陶侃後來勤勞節儉、為官清廉有很大的影響。
陶侃為官名聲甚好,仕途發展較快,歷任武岡縣令、武昌太守、荊州刺史、廣州刺史、侍中、太尉等官職,政績卓著。特別是他曾作為主帥,指揮平定了蘇峻、祖約之亂,有再造晉室之功。陶侃身為大將軍時,卻極惜物力,被譽為管理有方、勤儉節約的帥才。
一次,陶侃的軍隊裡面造船,他命令將造船時剩餘的那些鋸末、木片、竹頭等都收撿好。當時人們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嗇。後來,有一年大年初一,那天正好雪後初晴,地面很滑,可官員們又要去衙門聚會,並接受屬吏的致賀,這麼滑的路面,大家心裡都有些發憷。
這時,陶侃就讓人把鋸末撒在大廳之前,人們行走起來非常安全方便。眾人始悟。
還有一次,新任荊州刺史桓溫率軍入蜀,造船缺釘,無計可施。當眾人想到陶侃生前收集的堆積如山的竹頭時,便以竹頭削釘造船,解決了軍中一大難題,眾人更加領悟陶侃當初所為。
可見,即使小如竹頭木屑這樣的器物,只要安排得當,也可以發揮大用處,關鍵在人們平時要養成節儉的意識和習慣,凡事要從長遠來考慮。
晏子崇儉,譽載千古
節儉作為一種美德,如果發生在百姓身上是值得讚賞的;如果發生在名人身上,不僅會得到人們的讚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