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品賢文談做人,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會廣為流傳。比如發生在晏子身上的節儉故事就流傳至今。
晏子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個非常注重節儉的人。晏子雖然官至齊相,地位很高,但他的住房卻很破舊,齊景公得知這一情況後,心裡十分過意不去,特意為他建造了新居,勸他搬進去住。可是晏子卻說:“我的先人一直在這裡居住,生活得挺好,我不能因為貪圖享受而將好傳統丟掉啊!”最後,晏子還是堅持住在破舊的祖屋,而沒有搬進豪華的新居。
在生活上,晏子也十分節儉。據說晏子有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而沒有換過,因此有些官員以此來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卻不以為然。像晏子這樣的高官貴族能有這樣的精神和作風,其美德確實值得今人好好學習。
誇奢鬥富,必遭敗亡
在我國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暴發戶,不僅不知道節儉,而且倚權仗財,誇奢鬥富,以滿足自己的畸形心理,這些人因為違背天理人心,終將會受到懲罰。
在我國晉朝時期就有兩位這樣的暴發戶。一個是高官石崇,他搜尋民脂民膏,劫掠客商財富,及至富甲天下。當時他自稱除天子之家外,他是天下第一富戶。另一個是外戚王愷,他倚仗皇室勢力,家中也十分富有,他對石崇不服氣,兩人多次鬥富,王愷雖然有武帝的支援,仍然沒有取勝。
有一次,王愷將御賜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樹向石崇炫耀,沒料想石崇隨手拿起鐵石故意將它擊碎了,隨後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結果弄得王愷氣惱不已。
石崇的鉅富和奢侈引起了統治者的不安。八王之亂時,朝廷以結黨之罪把他殺了,石家的萬貫家財灰飛煙滅,家人散盡,僕役充公。當然,王愷後來也沒有得到好下場。
切記!驕奢淫逸、鬥富賭氣是做人的一大忌諱。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節儉,而在生活貧困的時候想起了節儉。一般來說,人有一種思維定式和生活習慣,由苦日子轉為好日子比較容易適應,而由好日子變成苦日子是難以適應的。因此,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3)
有一個發生在北宋年間的故事:當時金兵南侵,包圍了京城,城內糧食斷絕,許多人飢餓難忍。一戶財主家也斷了糧,他帶兒子來到一座寺廟中找吃的,一個和尚把他們領到寺廟後面的一座倉庫中,原來裡面有一座小山似的米堆。財主懇求和尚給他們一些糧食。和尚說:“你都搬走吧,這本來就是你的,可以物歸原主了!”
原來這戶財主家以前揮霍浪費,每頓都扔掉許多白米飯。這個和尚化緣時,曾勸過財主,財主卻不以為然,說他多管閒事。和尚心想“一絲一縷當思物力維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於是把白米飯從溝裡撈出來晾乾,日積月累,就有了這座小米山。財主聽後,羞愧難當,發誓今後一定要節約糧食,再也不鋪張浪費了。
節儉美德,始於習慣
節儉即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將會終身受用。有一個工匠手藝很好,做出來的東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賺的錢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錢雖然賺得不少,卻老是不夠用。
工匠的鄰居是個大富翁。一天,工匠聽人說大富翁原來很窮,後來不知怎麼的,錢就漸漸多了起來。工匠便去請教大富翁致富的秘訣。
到了大富翁家,工匠先說明來意,大富翁聽了,微微一笑說:“這個嘛,說來話長,卻也很簡單,你且等一等,讓我先把燈熄了,再好好對你說。”說著,順手就把燈關了。
工匠原來也是個聰明人,一看這個情形,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興興地站起來,說:“先生,謝謝你,我已經明白了,原來致富之道就在於‘勤儉’二字,是不是?”
這則案例對老子的“三寶”之一的節儉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固然重要,但還要懂得節儉,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才能積蓄財富。
節儉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將節儉視為做人的法寶,歷史上許多詩人學者也透過不同的文學形式倡導和謳歌了節儉美德。例如唐朝詩人李紳就有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憫家》(又稱《鋤禾》)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文的大意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