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經濟學林論劍,江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深入分析,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前提條件,而不是誰僱傭誰的問題。“資本僱傭勞動”的前提條件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分工程度;勞動與資本的力量對比。
很顯然,企業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原始社會中,原始公社只是一個團體,不成為企業這種經濟組織。在自給自足社會中,物質生產的社會關係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徵的。如孟子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食人,食於人者治於人。”所以,也不存在僱傭關係。到了產業革命時期,手工業得以從農業中徹底分離,形成了企業的雛形。機器大工業使得工場手工業出現,小業主演化為大企業主(你可以稱之為資本家,但是,我覺得其意識形態色彩太濃),並與僱傭工人相對應。由此,古典意義上的企業產生了。企業就是“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的機構”。可見,在企業中,僱傭是非常明顯的,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具有人身自由的工人只能選擇受僱於企業。對工人而言,勞動力是歸他所有的一種商品的形式,他的勞動因而具有僱傭勞動的形式。以英國為例,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導致了城市化,農業人口離開了土地進入城市。他們失去了土地,只好設法在城市中謀生。但是,他們只有一雙手,沒有技能,到企業裡面只能從事最基礎的工作。而且,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社會分工發展不夠,市場容納勞動力的能力很有限,於是,這些人就成了廉價勞動力,相對於企業的需求來說,供給量太大。於是,企業主有足夠的談判優勢,而廉價勞動力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條件。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僱傭勞動的由來。假設全社會只有一家企業只空缺一個職位,但是有10個人(假設能力等方面的條件相同)沒有工作。那麼,相對於需求量而言,多餘了9個人。這些人為了爭取到這份工作,唯一的辦法是降低薪水等條件。與此同時,企業會壓低工資。最終,企業將開價最低的工人僱傭了(也許還會增加幾個職位,畢竟,勞動力很便宜)。當然,如果工人的能力有差別,而企業的這個職位的員工能力要求高,也許企業會考慮招收能力強的工人。但是,既然能把價錢壓到非常低,也可以用增加僱工的方式,替代能力強且要價高的勞動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張維迎為資本家說話?(2)
隨著分工的發展,市場上的企業非常之多,種類也非常豐富。這時,很多領域的勞動力緊缺。譬如,中國目前出現了“技工荒”。在這些勞動力緊缺的領域,假設10個企業共缺10個職位,但只有1個勞動力。顯然,勞動力具有絕對的“講價優勢”,在談判中佔盡便宜。假設10個勞動力對10家企業,即勞動力的供求相等,勞動力的月工資為1000元。那麼,只有一個勞動力的時候,一方面,是勞動力選擇企業,而非企業選擇勞動力;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月工資由自己說了算,可能是10000元了。張五常先生為了討論剝削問題所列舉的鄧麗君的例子,可以借用過來:鄧麗君除了唱歌方面無人能及之外,一無所有,是典型的無產階級,但是,很多資本家卻可能願意跪著求她跟他們簽訂唱片合約!
其實,經濟學上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謎”背後的原因就是“勞動僱傭資本”。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裝置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里昂惕夫對“赫—俄模型”進行了檢驗,其結果與理論判斷恰好相反,他發現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的專業化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資本密集型專業化生產之上。這一檢驗結果與“赫—俄模型”理論推論之間的矛盾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這個問題並不複雜,越是發達國家,其第三產業中軟體業等知識產業所佔比重越大。所以,要問為什麼美國等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答案很簡單,知識密集型產業也需要很多人力投入,所以反倒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極高(請讀者注意,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密集,指的是簡單的、知識水平很低的勞動。我在《比較優勢理論要活用》中,批評的是把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比較優勢產業。這與本文所說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不同)。而技術落後的國家,不肯投入研發費用,只會買了別人成熟的生產線來進行操作,越是先進的裝置,越是昂貴,需要的操作人員越少,所以其產品為資本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也極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