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好故事的力量,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牆邊吃飯,因為在這裡,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傳承了百年的記憶。
無論是爐火、銅錢還是百年老牆,這些元素都是這家百年老號歷史悠久的外在體現。看著這段延續的歷史,吃著可口的烤鴨,外地人感受的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本地人則尋找的是百年風雨中的記憶,而海外遊子們更是品味著兒時的美好情懷。
中國悠久歷史孕育出來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像全聚德這樣的百年老店更是數不勝數,可其中確少有像全聚德這樣品牌運作如此成功的企業。
不管是拆分組合還是上市A股,都是其品牌運作成功的一個小小環節。而讓全聚德名揚四海的根本,還是它對“傳統”二字的堅持不放。
品牌創立之初可以沒有特色,但是隻要有了歷史,品牌就有了一切。因為有歷史的品牌,都是經過殘酷競爭淘汰篩選下來的“優良品種”。至少在消費者心中,這一理論是永恆不變的——歷史越悠久,自然品質越出色。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你的故事,他的夢想(6)
此外,擁有悠久歷史的品牌必然有數不勝數的故事。全聚德自然樂得把這些故事拿出來來與眾人分享。
在全聚德有一張七十多年前拍攝的老照片——一個烤鴨師傅,正拿著長長的挑棍,在望爐子裡送鴨子。在這張照片的背後,就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1933年端午節,一位叫做海倫?莫里森的德國遊客來到全聚德,烤鴨後的美味讓她興奮不已。海倫找來當時的掌櫃楊奎耀,不僅對烤鴨的美味大加讚歎,還要求參觀其製作過程。烤鴨的製作過程本來是全聚德的最高機密,可當日楊奎耀心情很好,加上海倫的熱切期盼,於是便同意了她的請求。就這樣,人們這才窺探到了全聚德烤鴨製作的些許秘密。而這張照片,也成為了悠久歷史的見證。
在北京,很多人從小就吃全聚德。如今長大了,變老了,再和兒孫一起去吃的時候,同樣的烤鴨、同樣的品牌,會誘發他心底對幾十年人生道路的感慨和懷念。這種記憶的味道,已經超越了烤鴨本身的味道,成為了一大部分食客最能產生共鳴的地放。
有歷史,不見得有故事
【關鍵提示】歷史是寶貴的資源,如果你忽視它的存在,就等於將財富拱手向讓。
悠久的歷史並非品牌至勝的法寶,真正的成功,恰恰就是你能否藉助悠久的歷史,去傳達記憶的情愫。倘若這個功夫做不到家,縱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也難免失敗的命運。
和全聚德一樣的百年老號在中國還有很多。剪刀品牌中的“王麻子”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創始於順治八年(1651),至今已近360年曆史的品牌,但就傳統感受而言,理論上應該是全聚德的3倍以上,可事實卻恰恰相反,在全聚德品牌價值超過百億,風風火火上市、並準備往寶島臺灣發展的同時,“王麻子”這個同為“中華老子號”,曾經在剪刀界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的品牌卻連年虧損,甚至在2003年初,因為資產負債率高達200%以上而不得不申請破產。
“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這曾經是很多年齡稍長的人都很熟悉的一句話。可是到了如今,人們依舊能在超市、商場裡常見“張小泉”的身影,而“王麻子”的名號卻變得越來越陌生。
儘管如今的“王麻子”並沒有消失,它接著“貼牌”、“授權”的方式依舊生存著。可是面對競爭激烈的剪刀市場,要再創每月銷售7萬菜刀、40萬剪刀的輝煌,目前看來很難。
357年,這是多麼好的歷史資源,這麼悠久的歷史背後,一定埋藏著許多讓人回味悠長的故事。可為什麼帶有如此優越資源的王麻子,卻在經歷了300年的輝煌後,逐漸走上衰退的道路呢?
沒有把自己肚子裡一大筐的故事講出來,是王麻子失利的根源。
隨著改革後市場的飛速發展,競爭者不斷的充斥,王麻子的傳統工藝沒有體現出絕對的優勢。它不像全聚德——去了別家,那就不是一個味道。人們為了吃到原汁原味的烤鴨,就必須選擇這唯一的品牌。
而剪刀本來就是耐用品,只要能剪東西,大家不會過多地在意其他元素。這時候,如何把品牌的傳統情感載入產品,讓客戶在類似的產品中選擇歷史悠久的品牌,就是成功的訣竅了。而王麻子,恰恰就沒關注這一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點開全聚德的官方網站,你能看到主選單裡有“歷史故事”這一選項,裡面不僅介紹了“全聚德”的由來、各國元首的烤鴨情節、還有解放後最早的全聚德廣告和“老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