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一課經濟學,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這五年間,這個數字只有美分)。雖然這些官方數字來自企業資料,是用傳統會計方法核算出來的,跟人們對利潤的看法相去甚遠,但我們並沒有一種可靠的估計值,去考慮所有的經濟行為,去考慮所有註冊企業和沒有註冊的企業,去考慮景氣好與壞的各個年頭。不過,一些知名經濟學家相信,長期而言,要是把所有的損失考慮進去,把已經投下去的資本的最低“無風險”利息考慮進去,把經營自家企業的人所提供勞務折算成“合理”的工資考慮進去,企業很可能毫無淨利潤可言,甚至是淨虧損。創業家們(自行經營企業的人)並非不想賺錢,而是因為他們過於自信樂觀,投入到了一些不會成功或無法成功的事業之中。*
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任何人掏錢投資時,不僅要承受賺不到任何回報的風險,而且還得面對血本無歸的可能性。在以前,一些特殊企業或產業的高利潤,一直是人們不惜冒險創業的激勵因素。但如果政府政策規定,最高利潤不能超過10%,虧本統統由私人自己承擔,那麼創業家的牟利動機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就業和生產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二戰期間開徵的超額利潤稅已經表明,這種限制會傷害到效率,即便短期實施也不例外。
然而,如今的政府政策往往認為,無論採取任何抑制生產的舉措,生產都會自動進行。當今生產所承受的最大風險之一,仍然是來自於政府的價格管制政策。這些政策打擊了生產積極性,致使許多商品相繼停產,其造成長期的影響則是阻礙生產與消費者實際需求達成平衡。經濟自由運轉時,消費者的迫切需求會使得某些產品生產出現政府官員所說的“超額利潤”、“不合理利潤”,甚至“暴利”。但正是追逐利潤的事實在促使每家公司去實現獲利產品生產最大化,促使他們追加投資,添置更多的裝置、僱用更多的員工,還會吸引來新的投資人和生產者介入該行業,直至那種產品的生產足以滿足需求,該產品的利潤又會回落到平均水平。
在自由經濟中,工資、成本、價格被允許在競爭市場上自由浮動,獲利的前景決定了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如果生產某種產品毫無利潤可言,就表明不應該再把人力和資本投入生產那種產品,因為用於生產該種產品的各種要素的價值勢必高於產品本身的價值,也就是會得不償失。
總之,利潤的一大功能是引導生產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來配置各種商品的相對產出。任何一位政府官員,不論他有多英明,都沒辦法以硬性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自由價格和自由利潤會迅速促成生產最大化,迅速緩解供不應求,這是其他任何體制不可比的。硬性管制價格和硬性管制利潤,只會使供不應求拖延更久,並使生產和就業下滑。
此外,利潤還能對每一家參與競爭的企業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不論這些企業目前的經營績效處於什麼水平,他們都必須不斷改善經濟效益和效率。景氣好的時候,改善經營可以提高利潤,景氣普通的時候,提升效率能夠領先競爭對手,不景氣的時候,不加強管理就無法生存。利潤有可能降為零,也有可能迅速轉為虧損。若平時不改進,等到無法立足的時候,再怎麼加倍努力都可能悔之晚矣。
與通常給人的印象相反,利潤的實現不是靠提高價格,而是靠降低生產成本,靠講求經濟效益和效率。同一行業的每一家公司都賺錢的情況很少見(長期如此是絕不可能,除非那個行業是獨家經營)。對於相同的商品或服務,每一家公司的要價必定相同;那些要價過高的公司,它的產品將無人問津。因此,生產成本最低的公司,取得的利潤率最高。獲利公司繼續擴張,使得那些效率較差、成本較高的公司逐漸萎縮出局。這種結果也正是消費者和公眾所需要的。
一句話,利潤來自成本和價格之間的關係,它不僅告訴我們生產何種產品最經濟,而且告訴我們哪種生產方式最經濟。這些問題,不僅資本主義體制必須回答,社會主義體制同樣必須回答;任何想象得到的經濟體制,都必須回答。對於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而言,用自由競爭企業的損益指標來作為這些問題的答卷是再恰當不過的。
以上側重強調降低生產成本,因為這是利潤(損益)最不被人瞭解的一種功能。當然,生產出更好的產品的人,以及生產效率更高的人,肯定能獲得更高的利潤。對於利潤在回報、在激勵改進與創新方面的功能,大家已經瞭解得比較多,這裡無需多說。
。。
第23章 通貨膨脹的幻景(1)
我發現有必要時時提醒讀者注意,特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