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份漸漸納入南京政府的經濟及政治軌道時,
① 羅伯特?A。卡普:《四川與中華民國:地方軍閥與中央政權,1911—1938 年》,第 99—120 頁。
肯定會有助於蔣介石。也許在長江下游省份建立模範區的這一方案——事實
上它是南京政府的經濟顧問楊格在當時設想的,①顯示了知識分子的天真,而
不是實幹家的現實精神。然而,這 10 年的歷史使人想到,這種方案取得成功
的可能性不會小於蔣介石奉行的政策。因為蔣介石想要控制的太多,以致什
麼也未控制好。這一點在經濟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
壓倒一切的中國經濟,是農業的和傳統的經濟。例如,在 1933 年,現代
製造業、採礦業及公用事業部門僅佔國內生產淨值的 3.4%左右。而在另一方
面,每五個中國人中就有四個從事農業,生產佔國內生產淨值的 65%左右。
農民生活的貧困駭人聽聞,遇上疾病流行或天氣惡劣的年份,他們的生存就
會受到威脅。貧困的程度難於測度,但是,從下列事實可以粗略地看出中國
民眾的悲慘境地,1930 年中國死亡率大約是世界上最高的,高於美國死亡率
2.5 倍,甚至顯著高於印度的死亡率。①
許多當代中外觀察家認為,中國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均。
他們強調說,少數地主擁有多得太不相稱的耕地,把它們以過高的租率租給
佃戶。正如國際聯盟駐中國首席農業專家路德維希?賴赫曼在 1934 年說的,
“在[造成農村危機的]經濟及社會因素中,也許租佃制度是最令人不安的因
素”。②
在胡漢民的領導下,立法院起草了土地法來解決這一問題。1930 年頒佈
的土地法,規定了最高的佃租率(收穫量的 37.5%)。土地法還提出了消除
地主所有制的前景,規定不在鄉地主的佃戶,若已耕種該土地 10 年以上,有
權購買他們的耕地。1930 年的土地法始終不過是一份極好的表達意向的文
件,因為南京政府從未執行過。佃戶繼續繳納主要收穫量 50%至 70%的地租;
中國大約一半的農民繼續租種其全部或部分土地。國民黨人害怕搞亂農村的
社會經濟關係。正如楊格所暗示的,他們可能為地主階級設身處地地考慮,
所以不希望透過重新分配土地剝奪或疏遠地主。①或者,像另外暗示的那樣,
他們害怕解決租佃制度會引起社會革命,其結果他們既不能控制,也無法預
見。②不論是什麼理由,租佃率在南京的 10 年事實上一直未變。
然而,租佃制只是中國農村社會和政治不公平的一個直接原因。農村貧
窮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和糧食生產間的不適宜的比例,而這是國民黨人首先
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主要透過全國經濟委員會——得到國際聯盟著名專家賴赫曼和阿瑟?索
爾特爵士的幫助——和實業部的有關農業的主管局,南京政府著手推行一項
提高農民的生產率的廣泛計劃。這項計劃倡議進行種子新品種、殺蟲劑及肥
料的研究。為防止水災,在長江、黃河及淮河流域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建
設灌溉系統,並透過採用抗病植物和改進銷售技術,努力使絲、棉及茶的生
產恢復生機。
① 楊格:《中國的建國成就》,第 425 頁。
① 劉大中和葉孔嘉:《中國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