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期,第 88 頁。

第 5 章 土地制度

前面幾章記述了到 1931 年為止的中國國際關係,以及直到 1937 年在南

京掌權的國民黨政府和其對手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但是,正如本叢書前幾卷

已闡明的那樣,中國的近代史很難只透過敘事來把握;太多的特殊情況(雖

然往往鮮為人知)影響了事件的程序,如體制執行、經濟和社會條件、領導

人及其追隨者的思想和抱負等。所以下面幾章將討論農業經濟、農民運動、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和文學傾向——這些是影響 1937 年到 1949 年的戲劇性

事件的相關因素。我們從估價這一國土上的普通人的生計入手。

到 1912 年舊制度結束,中國的農業供養著龐大的農業人口,他們辛勤勞

動,必須用精耕細作的方法才得以靠為數不足的土地維持生計。由於缺乏綜

合統計材料,本章只作定性說明,以勾劃出不為大多數歐美人士所熟悉的情

景。

費迪南德?馮?列區荷芬於 1869 年 1 月旅行到南京時記錄了以下情景:

像蜜蜂一樣辛勤地耕作,是中國人特有的品質。我瞭解到一件極令人驚訝的事例……在一

座礦井後面,礦工曾把大塊的煤矸石傾倒在地裡……附近村民築起階梯,直達石山頂部,並背

來泥土和肥料……用這樣的方法,在那塊土地上開墾了小塊土地。這些地塊大小隻有幾平方米。

從下面往上看,只能見到鋸齒狀的煤矸石向上突出,但是從上面往下看,就只看到構成複雜圖

案的綠色田野。冬季,農民在上面種小麥,夏季種稻谷。

中國農民掌握了補充土地養份的秘訣,甚至一些地區一年兩熟,而另一些地

區兩年三熟。用美國農學家金在 1909 年的話說,他們的複種技術使“最充分

地利用生長期的每一分鐘,和最充分地利用家庭成員的時間來照料莊稼”成

為可能。②

但是種植技術和勤勞並不足以使所有家庭都能得到溫飽。有些家庭——

不知他們佔農業人口的幾分之一——生活困難,甚至難以忍受。下面的報告

記述了 19 世紀 70 年代江蘇、浙江兩省一些農民的困境:

昔日男耕女織,一個農業勞力可種地百畝(6.6 公頃),八口之家無虞飢餓。一家有地五畝

(0.3 公頃),由一位婦女養蠶;七十老嫗不難自食其力。今日農家男耕女織,家庭人口一如往

昔,擁有土地亦然,卻難令一家大小溫飽。昔者,鰥、寡、孤、獨之人因無家庭供養,誠難免

不期而卒;而今日雖父母猶存,亦處於死亡邊緣,實無以為生也。今之情景比之昨日何如?③

敘述者沒有說明糧食產量是否下降,稅收是否增加,或者商品的售價和勞務

費用與收入的市價相比是否下降。農村的貧富狀況在地區之間,甚至在區域

之間有很大不同,隨收成的好壞而波動。

然而放在一起看,外國觀察者,甚至本國專家關於清朝最後幾年農村情

況的著作,既未表達產量下降的意見,也沒有一次表達糧食或布匹短缺的情

況。日本的來訪者可能是農業的最為嚴厲的批評家,他們經常把中國的農業

與他們自己國家的農業加以比較。1911 年在華中和東南部旅行過的益子呈輔

① 費迪南德?保羅?威廉?馮?列區荷芬:《中國旅行日記》;老原正雄譯,第 1 卷,第 139 頁。

② F。H。金:《四千年的農人:中國、朝鮮和日本的不變的農業》,第 233—234 頁。

③ 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 1 輯,第 910 頁。

的下列評論堪稱典型:

在中國的各個產業部門中,農業生產佔國家財富的 5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冷少追愛:寶貝別想逃

不落的滑翔翼

流落橫濱的我今天也在努力歸隊

鈺剡

新安江大移民

猜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