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八章 國學之爭,近身狂醫,海派山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套。”
“唐大師這話就錯了,對外為何不能稱為道家思想?我道家《道德經》、《周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庚桑子》、《列子》、《六韜》、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黃帝內經》、《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等等哪個不是經典名作?哪個不是對後世影響極大,我道家如何不能稱之為一個自己的統稱?姜尚、許由、巢父、范蠡、韓非子、黃石公、曹參、漢文帝、漢景帝、竇太后、汲黯、王充、王導、謝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泌、劉基、傅山、嚴復、楊增新、顏廷利這些哪個不是我道家玄學代表之人?我道家為何需要被國學一統概念稱呼?實為荒謬之談。”
“狂風道長這話有理,我儒家孔子《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其中詩書禮樂又稱古之四教,周朝貴族的教科書。實際我儒家才應該為國之精粹,應該用以統稱所有文學。”
“師門主,此言差矣。”一旁的墨非卻是開口了,聲音有些怪異,聽起來有些像是中性之音,唐昊覺得有些奇怪,仔細看去,發現墨非外形有些古怪,只是卻又找不到一絲古怪的地方。
“你儒家六行就已經不能讓別家信服了,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結果“天鬼不悅”。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了底層民眾的財富和精力。儒家“盛為聲樂”,一直的迷信禮樂治民,“為之過也”,結果只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儒家主張宿命論,造成民眾怠惰順命,荒廢此生。儒家鑽倫理學的牛角尖。行為滑稽。用辭不當。還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儒家“親親有術”,是包裝著重親的皮,因人廢行。只對關係好的親戚判定其為親戚。當是這六行,我墨家首先就不服,如何當的統一華夏所有文學之名?”
墨非走了過來,唐昊仔細看了一眼,墨非作為墨家的當代掌門門主,穿的也是麻布衣服,只是比那些門人好一點的是胸前多了一件灰色的馬甲而已,除此之外,當從外表看去和普通墨門弟子沒有不同。
傳說墨家已經遠遁海外,今日歸來,看來也是為了這文學交流大會,不知道重典令是否在他身上,要是的話,加上師恆道身上的儒門令,已經兩令聚集了。
“墨門主此言差矣,儒家所說,根本原因在於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的出發點。孔子代表一些傳統的力圖透過周禮的改良等方式來安定社會的統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處於社會下層民眾的觀點。第4點是屬於墨家的誤解,儒家所說的命,是人力無法控制的某種力量。“天人之分”。而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認同人有自由意志。“天人合一”。但是到了荀子一脈,儒家強調先盡力而為,最後才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這種“知命”。已經遠離了其原始意義,含有豁出去的意思。至於墨門主所說的儒家自高自大,不可一世,我倒是不覺得,儒家強調以禮服人,以禮治天下,一個懂禮的人,至少從我接觸看來,並不像墨門主所說的那樣,愛鑽牛角尖更是一件好事,多少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愛鑽牛角尖最終才能造就成功,飛機,火車,汽車等等這些不用我在舉例子說明了,他們的行為在常人看來都是一種鑽牛角尖,至於最後一點,只對關係好的親戚判定其為親戚。這在我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一個對你冷言冷語,甚至對你冷漠對待的人,在我看來,也早就脫離了範疇,他人不尊重我,我何必尊重於他人,如若關係不好,這親戚不要也罷。”
不等師恆道回答,一旁的唐昊卻是替師恆道開口辯解了。
狂風道長有些驚訝的看了眼唐昊,隨即開口道。
“唐大師,你這話錯了,關係不好不是親戚,要是按照你這麼理解,你和你父親關係不好,豈不是你們也不是父子了,你這屬於謬論。至於墨門主說的師門主是否高傲自大,不可一世,這點,師門主自是非常清楚,不需要旁人累贅的,你說是不是,師門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