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策略思維,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關規則就是如下威脅:“假如蘇聯進攻西歐,我們的回應就是動用核武器。”假如美國不做這個威脅,這個博弈就會按照前面提到的方式進行。一旦實施威脅,進行常規防禦的選擇也就不復存在。完整的博弈樹將如圖5…5所示。
北約進攻 核武器(…100,…100)
蘇聯保持現狀(0,0)
圖5…5 存在威脅時相繼出招博弈的得益(括號內第一個數字為蘇聯的得益,第二個數字為美國的得益)
一旦美國實施威脅,蘇聯向前展望,意識到進攻將會引發對方動用核武器,蘇聯的結局將是…100分。它寧可保持現狀,也不會發動攻擊。現在,擁有先行之便的美國向前一直展望到底,就會發現自己若是實施這個威脅,得分是0,若不實施這個威脅,得分是…1。可見,正是美國自身的利益,決定它要不要實施威脅。
再次提醒各位注意,美國的回應規則要求採取某種行動,而這一行動在從事之後判斷顯然不是最佳選擇。其中的策略意圖在於,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改變蘇聯對美國事後採取什麼回應的認識,可以使美國改變“這件事”——確切地說就是蘇聯要不要進攻西歐的決定。
這個規則必須在對方採取你打算加以影響的行動之前生效。一旦被人佔了先機,不管是無條件的行動,抑或威脅與許諾,都將無濟於事。
第一招一定要讓對手觀察得到或者推斷得到,否則你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策略效果。在影片《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
)中,蘇聯在星期五就安裝好了它的萬無一失的阻嚇裝置——“末日毀滅機”,卻非推遲到下星期一才告訴美國。偏偏就在這個週末,美國空軍將領傑克·D·裡泊('ack
D。Ripper)下令他的飛行中隊發動了一場核攻擊。就這樣,蘇聯的阻嚇裝置由於對方毫不知曉而未起到任何作用。
能夠觀察到這一點並不像表面看來那麼直截了當。假如一個行動本身可從結果推斷出來,我們就不一定要觀察到對方的這個行動。舉個例子,假如我對有殼的水產品過敏,我不必真的看到你在廚房,照樣可以覺察到你正在煮一盆蝦。①①
秘密投票的目的就是讓投票者免受這樣的影響。不過,我們再次發現,阻嚇不必真要對方看到才起作用。我能看到你出招是不足夠的,我還要有能力看懂你使的究竟是什麼招數。雖然我的投票一定是秘密投入票箱的,最後的投票結果卻不是秘密的。假如一個候選人賄賂了100個人,最後卻只得到47票,他一定知道某些人(確切地說是53個人)欺騙了他。假如他決定懲罰他賄賂過的全部100個人,他這麼做的時候一定可以找到他應該懲罰的人。這一方式雖然有點莽撞,卻可以在每個選區只有少數投票者的情況下破解票箱的保密措施。
你的無條件行動若是打算用來影響對方,就一定要讓對方看到,同樣,假如你打算透過威脅或許諾影響他的行動,那麼他的行動也應該可以讓你看到。否則你不可能知道他是不是選擇順從,而他也明白這一點。
現在,既然你已經知道可信的無條件行動和威脅是怎樣起作用的,你不必藉助一棵非常具體細緻的博弈樹也可以分析這一型別的最簡單情況。通常只要口頭闡述就足夠了。假如這真的不夠,而你又懷疑單憑文字能不能正確討論全部案例,那麼你總是可以透過畫博弈樹檢查自己的推理過程。
5 .時報的策略
1981年,羅納德·里根初登總統寶座,廣受歡迎。不過,他能不能實現自己的使命,讓國會透過稅收改革法案呢?在他提出第一份預算案的時候,戰線就已經劃分出來。民主黨希望里根妥協,犧牲一部分稅收改革法案,以換取一個較小的赤字。共和黨則要求全面實行供方經濟*。最後的結果取決於兩黨怎麼進行這場博弈。
*促成有利於產品與服務生產者的條件的經濟。——譯者注在參議院,民主黨人附和里根的預算案,希望以此促成一些共和黨人的妥協,使其支援自己的主張,從而達成兩黨合作。但共和黨人並不領情,堅守原來的方案。現在,這一情形轉移到眾議院。民主黨人有沒有更好的策略呢?
《紐約時報》上兩篇由倫納德·西爾克撰寫的專欄文章非常漂亮地說明了當時的策略可能性。'4'他在描述這些談判的時候指出,兩黨各有兩個選擇,因此可能出現四種結果。以下我們再現了西爾克的博弈圖表(如圖5…6所示)。
圖5…6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結果排序民主黨人認為最佳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