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個體社會的啟示:誰能拯救日本,別克陸上公務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間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
與這些被稱為詭辯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蘇格拉底則完全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他認為世間有所謂永恆、絕對的是非觀念存在。我們只要運用自己的常識便可以悟出這些不變的標準,因為人類的理智事實上是永恆不變的。他相信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存在於人的理性中,而不存在於社會中。因此他顯然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蘇菲理解理性主義區別於詭辯家的不同之處是透過蘇格拉底說的一句話:正確的見解導致正確的行動。或者說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她知道如果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對的事,自己就不會活得很快樂。)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則把理智中的永恆不變與自然界中的事物對應起來,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性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這就是“柏拉圖的理性論”。(蘇菲透過糕點薑餅人的製作來理解的“柏拉圖的理性論”。薑餅人是用模子做成來的。)但是,柏拉圖的學生亞理斯多德同意他的老師的這兩種概念,只不過他認為老師把這兩者的關係弄反了,不是先有“模子”即理性才有事物的,而是先有事物才有理性的。在這裡薑餅人模子的比喻並不適用,因為模子是獨立於薑餅人之外而存在的。
(儘管亞理斯多德的學說長時期被人摒棄,但是他的天才般的整理思維還是讓蘇菲竟然動起了整理房間的念頭。哲學就是這樣直接影響人的行動的!)
當耶穌基督的信徒保羅來到雅典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