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3。業務範圍:加入時,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從事沒有地域限制的“統括保單”和大型商業險保險。加入時,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提供境外企業的非壽險服務、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財產險、與之相關的責任險和信用險服務;中國加入後兩年內,允許外國非壽險公司向中國和外國客戶提供全面的非壽險服務。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外國公民和中國公民提供個人(非團體)壽險服務;中國加入後三年內,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加入時,允許外國(再)保險公司以分公司、合資公司或獨資公司的形式提供壽險和非壽險的再保險業務,且沒有地域限制或發放營業許可的數量限制。
4。營業許可:加入時,營業許可的發放不設經濟需求測試(即數量限制)。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資格條件為:第一,投資者應為在世貿組織成員國有超過30年經營歷史的外國保險公司;第二,必須在中國設立代表處連續兩年;第三,在提出申請前一年年末總資產不低於50億美元。
面對WTO的壓力,國內保險行業加快了對內鬆綁的步伐,內資的中小保險公司迎來一次機構擴張的熱潮。
提前一年,這樣的準備就已經“隨風潛入夜”。
表7…2 2000年5家中小公司擴張路徑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入世前夕,保監會一次性批准新華人壽、泰康人壽、華泰財險等三家中資保險公司在國內籌建300多家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其中,新華人壽獲准籌建25家分公司、105家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壽被允許在省會城市籌建18家公司、138家中心支公司,華泰財險也取得了18家分公司和22箇中心支公司的籌建許可。
截至2002年4月底,最終獲保監會開業許可的僅佔總數的23%,包括新華人壽7家分公司、18家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壽11家分公司、38家中心支公司,華泰財險1家支公司。這樣的擴張速度,前所未有,同時也激起保險行業激烈的人事動盪。
壽險以新華和泰康為典型。
於2001、2002年之間,搶在WTO之前,借審批閘門猛然放開的契機(7),兩家公司瘋狂地跑馬圈地,擴張分支機構,成為形式上的全國性保險公司。其中,2001年新華人壽只有4家分公司,9家中心支公司,但經過2002年一年的跑馬圈地,到2003年底,新華人壽擁有了29家省級分公司,89家中心支公司,460家營銷服務部,同時還有4家分公司還在籌建,基本完成全國佈局。
如此的“暴飲暴食”,對於兩家年輕的公司而言,其結果似乎都是消化不良。受制於人才的緊缺和資本的侷限,此後的消化、調整,以及財務減壓持續經年。
產險以華泰為代表。2002年,華泰保險完成了7家分公司和10家中心支公司的籌建工作,是華泰分支機構建設速度發展最快的一年。截止2002年底,華泰已經在全國25個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完成全國佈局。
但是,在產險保險公司的主業車險上,華泰保險卻載了一個大跟斗。
2001年,華泰保險發起的降價盛宴,最終成為無米之炊。“一方面是不懂車險市場的規律,另外一方面介入市場的時機也不對。彼時混亂的車險市場環境,會讓任何一個冒進者都‘吃不了兜著走’。”
吃一塹,長一智。2002年,華泰於財險公司中首次引入美國ACE集團作為國際戰略合作者,這成為華泰轉型的拐點。此後,華泰的治理結構和考核標準都發生轉變,車險業務的策略也由“粗放”收縮為“精選”。伴隨策略的變化,華泰的保費規模自然整體下降,增長趨緩。根據保監會的資料,2007年華泰保險在全國42家有業務統計的保險公司中排名第13,低於多家開業一兩年的新公司。
華泰轉型成為一家“小而健康”的公司,併成為監管部門放心的“好學生”——雖然身體瘦小,但是腦子聰明,學習成績良好。
不過,保險主業的表現平庸,並不妨礙華泰資產管理的異軍突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或許恰恰是因為主業的一般,才使得華泰的投資從一開始就獲得了業內少有的重視,並被賦予了令同業羨慕的獨立地位和發展空間,成為一隻徹徹底底披著保險“羊皮”的基金“狼”。
這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註釋】
(1)1931年,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國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