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8部分,慈禧全傳,蒂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DBE 在我那裡多年,很立了些戰功,要請王爺給他一個好缺。”

“他是什麼身份?”

“是二品頂戴的即用道,分發在甘肅。不過甘肅現在沒有道缺。”

恭王點點頭說:“我讓吏部查一查再說,照你的意思,給他一個好缺就是了?”

“我替劉NFDBE 謝謝王爺的栽培。”左宗棠轉臉看著醇王說:“修治畿輔水利,也還得請七王爺主持。”

醇王知道,這是左宗棠用他做擋箭牌,來對付李鴻章可能會有的掣肘,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不過他一向自負任事之勇,所以亦不肯推辭,慨然答道:“事情你去辦,有麻煩來找我。”

“我不敢替七王爺惹麻煩。只是做事容易做人難,畿輔水利,與他處不同……”

於是左宗棠又開始大發議論,說近畿多“王莊”,浚河開溝,處處會有糾紛,必得醇王出面,才得免除阻撓。

“開浚只有解凍以後、合凍之前的幾個月,可以施工。如果夏秋之際,雨水太多,山洪漲發,還得停工,算起來沒有多少日子可用,如果阻撓一多,完工無日,坐耗錢糧,關係不輕。”左宗棠加重語氣說道,“所以不論任何阻撓,都得靠七王爺鼎力,非把它打通不可。”

聽他說得嚴重,醇王倒不敢貿然應承了,“你說,”他問:“有些什麼阻撓?”

“別的阻撓倒還好辦,最麻煩的是,有些人講風水,明明應該取直的河道,偏偏要求迂迴繞越。”左宗棠停了一下又說:“從前直隸總督于成龍,為了保護他的祖墳,沿河別開水道,貽患至今,可為前車之鑑。”

提到輿地風水,醇王不由得便想到,最近由劉銘傳的一通奏疏所引起的爭議。當中俄交涉緊張之時,朝命召宿將入覲,鮑超最先到京,而劉銘傳卻遲遲其行,直到上年秋天,方始北上。經過保定時,與李鴻章有好幾日的盤桓,剪燭長談,認為自強之道,關鍵在於建造鐵路。李鴻章當時正在籌劃開辦南北洋電報,也覺得建造鐵路與電報相輔並行,功效更好,因而力贊其成,並且由他幕府中熟悉洋務韻文案委員,代為擬折具奏。

奏摺中首先陳述“鐵路之利,於漕務、賑務、商務、礦務、厘捐、行旅者,不可殫述,而於用兵尤不可緩”。因為第一,中國幅員遼闊,“畫疆而守,則防不勝防,馳逐往來,則鞭長莫及,惟鐵路一開,則東西南北,呼吸相通,視敵所趨,相機策應,雖萬里之遙,數日可至,百萬之眾,一呼而集。”

其次:“兵合則強,分則弱。以中國十八省計之,兵非不多,餉非不足,然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顧不暇,徵餉調兵,無力承應。若鐵路告成,則聲勢聯絡,血脈貫通,裁兵節餉,併成勁旅,防邊防海,轉運槍炮,朝發夕至。駐防之兵,即可為遊擊之旅,十八省合為一氣,一兵可抵十數兵之用。將來兵權餉權,俱在朝廷,內重外輕,不為疆臣所牽制矣。”

劉銘傳認為中國的要路有南北兩條,南路又分為二:一條是由清江浦經山東,一條是由漢口經河南,都抵達京師。北路則由京師東通奉天,西到甘肅,如果不能同時並舉,可以借洋債先修清江浦經山東到京城這一條,與南北洋電報,互為表裡。

這個奏摺,相當動聽,尤其是“兵權餉權,俱在朝廷,內重外輕,不為疆臣所牽制”這兩句話,雖是李鴻章借劉銘傳之口,對左宗棠放的冷箭,而在朝廷,卻實在是搔著了癢處。因此,朝旨命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悉心籌商,妥議具奏”。

南北洋的意見,大不相同,劉坤一反對,而李鴻章自然贊成,復奏說建造鐵路,對於國計、軍政、京畿、民生、轉運、郵政、礦務、招商、輪船、行旅等等,都有莫大的好處。但“借用洋債,外人於鐵路把持侵佔,與妨害國用諸端,亦不可不防。”當然,這是對左宗棠借用洋債,趁機會作變相的攻擊。

儘管劉銘傳的原折、李鴻章的復奏,多方申述建造鐵路“其利甚溥”,而在京裡卻很難找得到同調。言官合疏卻說得一無是處,有“三大弊”,“九不利”,“五害”,主要的就因為開鐵路便得挖斷不知多少家祖墳上的來龍去脈,風水所關,便是禍福所繫,所以極力反對。

醇王意會到此,心存警惕,很勉強地答應了下來。左宗棠卻是處事敏捷,很快地便調集了王德榜所督帶的左營親軍,先就動起手來,地方官也都知道他難惹,少不得盡力支援。

左宗棠雖於經世實用之學,無所不窺,但到底不是治河的專才,名為“自出相度機宜”,其實並不曾深究,因陋就簡,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