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7部分,位面商人在明末,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可是人人得而誅之,這說岳全傳裡面很多都是虛的,可是無論百姓身份地位如何,上上下下人人激憤。”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以天下奉一人的不是天子,而是獨1夫!宋高宗為了一己私利,能坐穩皇位,勾結秦檜,不讓二帝還京,不惜殺了嶽武穆——把北方百姓送給金人,此人就是一個獨1夫民賊!”

噗!張溥差點沒笑出聲來,什麼宋高宗不讓二帝還京這純屬市井百姓自己yy,岳飛被殺,是催促無子的宋高宗早立太子,武人在科舉之後還敢參合某立皇帝,這是天大的忌諱——後世可以不在乎,南宋的文官們身為當事人,也可以不在乎?岳飛被殺之前,可是被御史臺圍攻的,不是秦檜和趙構幾個人的事!

這種歷史常識,青山居士身為當時大儒居然不知?不對!張溥猛然想到,劉白羽所著的《歷朝政治得失》裡面對此分析的一清二楚啊……

專家說瞎話,定然不是傻,而是私貨,劉白羽故意摻雜私貨又是為了什麼呢?借古諷今——張溥忽然想起《孟子??梁惠王下》中說的話: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再聯想到明朝太祖朱元璋和孟子的恩恩怨怨,頓時知道劉白羽的真正圖謀了。

和一般人眼裡溫良恭儉讓的儒生形象不同,亞聖孟子的火氣很旺,和其他諸子百家辯論的時候,直接罵街都毫不顧忌,和現在的市場大媽有一拼,思想中也頗有一些原始民主主義的原素,他並非無原則地強調臣民對君王的服從,相反還認為,惡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對惡法和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權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最可怕的則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些都是中國思想史上光彩奪目的名言。歷代的帝王,面對這些話不可能多麼舒坦,不過他們更願意裝聾作啞,因為你孟子宣揚的是暴君非君,而我是明君聖主啊,何必和這些話過不去?自我代入暴君,那不是自己沒事找事麼?

然而,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卻不知道儒家的傳統,再加上平均三年一換皇帝的元朝也沒什麼儒家傳統可言,於是他不幹了。他讀《孟子》,到“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那一段的時候,不禁暴怒:這哪裡是臣民能夠說的話?皇帝一發怒後果就嚴重了,居然要罷免孟子千百年來在孔廟裡和列位大儒們吃冷豬肉的資格,而且特地下令,不準臣下對此發表反對意見,否則就要處以“大不敬”的罪名,殺頭。可偏偏也有不怕死的讀書人,一個叫錢唐計程車子還是毅然上疏,反對皇帝把亞聖打入冷宮,且公開宣告說:“我為亞聖而死,雖死猶榮”。朱元璋這個時候總算冷靜了一些,知道自己的手腕太重了,起了反作用,沒有處罰錢唐,不久也恢復了孟子配享孔廟的資格,不過終究餘恨未消,於是命令臣下“刪孟”,將上述那些光彩奪目的對皇帝開炮的名言盡皆刪去,共砍掉孟子原文八十五條,只剩下一百多條,編就了一本《孟子節文》,又專門規定,科舉考試不得以被刪的條文命題。

朱元璋為什麼“刪孟”?“刪孟”背後的心理是什麼?

朱元璋對孟子強烈不滿,和其“刪孟”的舉動,正是他竭力建立一種“新道統”的標誌。讀中國歷史,當代人常會奇怪,傳統社會應該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君王淫威之下,那時的人們肯定是極度缺乏尊嚴,天天垂頭喪氣的,特別是在自尊方面比較敏感的文人,但事實是,除了滿清時代,舊時代計程車子們似乎並不覺得自己活得有多麼窩囊,哪怕要直接面對高高在上的君王,他們也並非總是那麼一副謙卑可憐的賤相,自認為該爭的也還是要爭個不亦樂乎,甚至常常至死方休。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些“藐視”君權的狂人,雖然難免結局淒涼,有的要被打屁股,有的會被殺戮,甚至遭遇滅門滅族之禍,但民間的清議,也就是今日所說的“社會輿論”,還是公然站在他們的一邊。被君權打壓甚至消滅了其**的,雖敗猶榮,雖死猶榮。即便是要啥有啥的皇帝,對這樣一種狀況,也好像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之所以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因為,中國的讀書人死扭著“一根筋”:他們倔強地認為,代表世俗權力的“治統”在皇帝那兒,而代表意識形態的“道統”卻在我們手裡。

這種“治統”和“道統”分割的現狀讓朱元璋憤怒,他雄心勃勃,要將“治統”和“道統”合二為一。朱元璋“刪孟”所暴露的,正是一個因背靠國家機器、手握生殺大權而膨脹者的狂妄,他極欲按照他個人對君王與臣民關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旖吻

邐邐

蝴蝶軼事

醇白

綠茶美人在七零

林阿律

港綜:你管這叫臥底?

白白了開水

爆寵醫妃之病王太腹黑

香雪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