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部分,永樂架空傳,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之所以失敗,這個現象便是其主要原因。
“大明皇家銀行”的特殊地位嘛……朱棣想了想,說道:“朕打算讓大明皇家銀行逐漸民營,承包亦可,摻股亦可,總之將大明皇家銀行的日常經營逐漸交給民間去做。
而且,無論是初期由朕派遣專人管理還是日後由民間管理,東廠都會對其經營進行監管。這便可以減少銀行的違法行為。”
銀行這種新生事物,只要有利可圖,民間自然會逐漸跟風。由於銀行是新生事物,完全杜絕關於銀行地各種經濟犯罪顯然不可能,但是由東廠負責監管,總歸會有些作用。反正在朱的心目中,東廠的主要功能應該類似於後世美國的稅務局——權力可以稍稍大一些,但絕不能象歷史上的東廠那樣權力那麼大。
“若是耕種自家民田者,銀行看在有抵押物的面上,自然不吝貸款。至於說耕種官田者……”
朱頓了頓,腦中出現了沙皇俄國將份田賣給農奴的聯想。不過,這個辦法可以滿足耕者有其田的要求,但對於解決目前耕種官田者拖欠賦稅的問題卻沒什麼幫助。
但這也難不住朱棣。
明朝有一些土地是不用納稅的,比如說皇莊、王莊、其他貴族莊田、京軍草場等。然而實際上,這些土地地租金也產生了一個與田賦相類似的情況。自明世宗即位後,除了很少的例外,它們都由地方官員管理。
歷史上皇莊的產生本來就是始於永樂時期,朱棣決定提前做這件事:改江南地區的官田為皇莊!反正維持皇家正常生活本來就需要一定地經費。修繕宮殿;供養皇宮裡的妃子、宮女、宦官;賞賜文武大臣,哪一樣不需要皇帝掏錢?不設定內庫,皇帝也不會缺錢,區別只在於那樣皇帝便只能把戶部當成自家地錢袋子——這樣公私不分的危害性顯然更大。與其如此,還不如現在就將兩者徹底分開。
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嘉興五府耕種官田地農民每畝需要繳納七八斗甚至一石的賦稅,看起來很高,因此貪小愛便宜地農民容易產生牴觸心理。但是將官田改為皇莊後,基本田賦便和其他民田一樣只需要繳納五斗了。而多繳納的部分,則明明白白當作田租繳納。
朱棣打算再下一道聖旨,聲稱隸屬於皇莊並且欠著田賦的農民不再欠
而是欠田租——如此一來,無論將來朱允許那些租還是乾脆+免歷年所欠田租,那便都不再和賦稅產生任何關係,別的農民也至於因此而產生“皇帝會+免歷年所欠賦稅”的幻想。
……當然,之前江南官田所欠的賦稅朱棣卻並不打算認帳。因為這筆欠稅的數額實在太大,朱雖說是皇帝,卻也承擔不起那麼大一筆債務。
聽到皇上想出這麼個辦法來,楊榮忍不住拍手稱好,一大段頌揚地話不要錢似隨口就說了出來,聽得朱棣“龍顏大悅”。
朱棣滿懷惡趣味地想:將抄沒田變為皇莊真是個好辦法。
之前朝堂上多次出現過酸儒進諫讓朱棣對江南減賦地事情。這下好了!朱棣從善如流——將官田變為皇莊後,江南所有田產的基本田賦只不過五斗,而且耕種皇莊田地的佃農還不用繳納基本田賦……但皇莊收取地租總該天經地義吧?而且皇莊所收取地租的額度比其他地主要少得多,這總歸可以表現皇上的仁慈吧?!更何況朱棣還開天闢地地規定皇莊同樣納稅,這樣還不“仁”,那怎麼樣才能稱得上“仁”?!
其實改官田為皇莊後,耕種皇莊的農民上繳所得並不會減少。只是不知道那些酸儒會不會象朝三暮四地猴子那樣更開心一些?
想到將官田改為皇莊後不僅能夠解決小民小戶拖欠太多賦稅的難題,還能順便消除江南官員總是就江南重賦喋喋不休的麻煩,朱棣不禁大樂。
當然,明白人還是有的,至少顧炎武就認為明初江南民田稅額甚輕,因為重科田只是抄沒田。只不過到嘉靖中期,歐陽鐸行牽耗法,結果抄沒田與民田均稅,那時才賦稅大重——即便民田與抄沒田均稅之後,江南田賦更重了,但相對於明朝其他地區,江南仍然是餓死人以及造反最少的地區。顯見每畝七八斗甚至一石仍然沒有超過稅收極限。
其實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表明明朝賦稅實在是很輕——清順治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期間只有二千萬人口和六百萬頃的田地,尚且能徵收1萬兩白銀和六百萬石糧食的賦稅,甚至高於明帝國至少六千萬人口和七百萬頃田地的正常賦稅。這樣一比較便可得知,明朝的賦稅額度上調空間至少還能翻一番。
不過,朱棣並不打算將江南的田賦調得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