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部分,20世紀的科學怪傑鮑林,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元素符號的一根根虛線表示出來,這與化學家們關於化學鍵的看法相吻合。同樣重要的是,鮑林善於找出捷徑來簡化數學運算。儘管從理論上講,可以透過將不同的波函式疊加從而得出分子的量子力學刻畫,但在當時尚無電子計算機的情況下,除了一些最簡單的分子外,一般分子的有關數學計算非常困難,實際上根本不可行。鮑林提出一些半經驗性的變通辦法來避開這種困難,諸如共振能和電子負電等級的計算方法,這些變通辦法符合量子力學的精神,但其基礎除了依賴於薛定諤波動方程外,還依賴於鮑林的直觀想象力。化學家在應用鮑林的理論時,並不需要懂得怎樣疊加波函式。這種簡化方法使鮑林理論在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越來越流行。特別在鮑林的專著《化學鍵的本質》正式出版後,情況更是如此。化學家應用鮑林方法意味著已經涉足於最新的物理理論,而實際上又根本用不到學習物理;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帶上了應用量子物理的光環,

鮑林本人的能力,他的才智和人格,在推廣價鍵理論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也可說是最重要的作用。他是一個傑出的教師,是一個極富性格魅力的演說家。他能吸引人們信仰他的理論。受他本人或他的著作的影響,研究者紛紛轉而接受他的方法。到了40年代,價鍵理論似乎已經征服了整個化學界。

馬利肯根本無法與鮑林競爭。不僅是因為他的基本概念過於深奧而使很多化學家望而卻步,也不僅是因為他把這些概念包裝得過於生僻而使人難以讀懂(他用希臘字母來表示分子軌道,還帶著複雜的上標和下標),而且還因為他是一個蹩腳的資訊傳播者——太精確,太數學化,太多的嚴格性,以致使他的理論變得十分枯燥乏味。在芝加哥大學,他講課的效果極差,使化學系的學生感到厭倦。他的深邃的洞察力被籠罩在艱澀陰沉的理論迷霧中,使人摸不著頭腦。他的論文大多數發表在與物理有關的雜誌上,是很難讀懂的。

在許多年裡,馬利肯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那麼多榮譽和獎勵落到鮑林的頭上。他看到,鮑林發表於30年代的一系列關於“化學鍵的本質”的論文被盛讚為革命性成果,而他自己於同一時期發表的14篇系列文章“多原子分子的電子結構與價”卻無人問津。他看到,鮑林講課時教室裡人滿為患,而學生們對他卻避而遠之。他看到,給鮑林的邀請和榮譽一個接一個,而他自己卻只能呆在芝加哥大學做一個辛辛苦苦的教書匠。

使馬利肯感到特別惱怒的是,鮑林蔑視他的理論。鮑林倒並不認為他的理論是錯誤的——斯萊特和鮑林早在1931年就肯定價鍵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都是對波動方程的很好的近似,假如深入研究下去,將推匯出同樣的結論;而且鮑林本人在自己早期的幾篇論文裡還採用了分子軌道理論的有關概念——但是鮑林卻堅持主張,他的價鍵理論對化學家更實用且更適合於教學。“有一種理論已經足夠了,”鮑林寫道,“分子軌道只能把學生搞糊塗。”在他1935年出版的《量子力學導論》一書中,他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論述價鍵理論,而只寫了一小段文字把分子軌道理論一帶而過。在《化學鍵的本質》一書中,他對馬利肯的理論更只是順便提了一句。

而馬利肯卻發現,風行一時的鮑林價鍵理論正在起著破壞作用。“鮑林是個演員,”他說,“他千方百計把每樣事情都講得通俗簡單,這使他的理論在化學家中倍受歡迎;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們放棄了對事物的深入理解……他教給化學家非常粗略的概念並使他們自我滿足,從而阻礙他們去做出更好的結果。”

在整個30年代,鮑林利用自己出色的演技將價鍵理論推上了唯我獨尊的地位。但是到了4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化學家開始學習馬利肯的理論。主要由於鮑林的工作,這時量子化學已經走出了初期的普及階段,在名牌大學學習的化學系高年級學生希望學習量子力學基礎和更多的數學知識,以便在未來的化學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新一代化學家學到的知識越多,他們就越不需要鮑林的簡化方法。他們渴望掌握這一領域中更加定量化的、不依賴於直觀的理論。他們在馬利肯的分子軌道理論中找到了所需的東西。

有些事情真像風水輪迴,成敗難料。舉例說,在30年代,對氫分子用分子軌道方法進行分析時,比用價鍵方法可得出更精確的鍵長,卻只能得出較差的離解常數。但現在人們逐漸看清,經過改進的分子軌道方法是研究複雜分子的更加有效的工具。人們開始公開批評鮑林的價鍵理論的某些概念,比如電子負電能級的概念。有些批評者說,這一概念雖然在很多場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