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榴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城,女漢子系統[末世],春風榴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特點&藝術成就&後世影響

1、物我渾融的意象:筆下田園景物,既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又是詩人暢神寄情的物件,澄懷觀道的媒體、不重實境描繪,取景大都平淡無奇,只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境,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輪廓,自然景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使自然景物和人的生活,情感融成一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平淡醇美的風格:詩人秉性貴真,語出自然,心地純淨,與自然的關係打到了境與意會,物我合一的境界,蘊涵深邃質樸的哲理。,詩歌的內容多為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歌中生活場景也為人習見,藝術上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讓人一讀就懂,甚感親切。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此外,用語直中有工緻,平淡中有奇奧,氣韻渾成,氣格兼勝,極盡語言純淨之美。

4、真淳雋永的理趣:詩人以情化理,理入於情,明言理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中,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藝術成就表現:1、無我之境的分析:《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前四句寫除了心境遠邁,超凡脫俗,這樣的心境,可為大隱。

b後四句寫出了兩種境界:一是詩人採菊東籬,不經意抬頭見到南山;而是詩人見到日近黃昏,飛鳥投林。如此兩種白描寫法,緊承“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加以點化,消除自我與外物的界限,物我合一。陶淵明採菊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鳥倦飛知還,也是他的倦而知還。

c陶淵明觀照萬物的真意,就在於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只在於個人心領神會,得意而忘言,所以陶淵明不再說下去。

2、又如《歸園田居》五首,這首詩的平淡醇美全表現在詩人不動聲色的白描中,徑直說出全不費力,但細細品味,種種□□,無不透露出作者對自然山水的深切依戀。對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都如數家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3、陶淵明詩歌平淡醇美和物我渾融的風格意境,不僅在於白描,而且在於詩人已經參透了玄機,悟出山水田園的真正品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只有人心純靜如止水,如明鏡,自然的影像,聲音,才能真實細緻入微地為人的感官所領會。“歸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4、詩中的自然物,不再是簡單比興,而是順乎自然,順乎生活“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形神道的虛靜無為,三者合一,陶淵明的平淡由此得來,是哲學和詩的結合。

影響:1、唐代,陶淵明詩歌的價值為人發現,自此之後,地位乃漸次上升。

唐人學陶,不獨在推出田園詩派,亦在揣摩、學習其藝術風格。其時,“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閒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俊潔。”

2、明人學陶,則更得箇中三昧。

陶對後世影響巨大,光明峻偉胸襟,剛正不阿的人品,直率的生活態度,熱愛勞動和田園生活情操,執著探索人生真諦,不斷追求

三、其他作品

《擬古》《雜詩》《桃花源並序》《感士不遇賦》昭示了陶淵明隱逸人格中,還有更為真純多情的一面。

本色二字,能概括陶淵明其人其文的。

第三節:山水詩人謝靈運

藝術風格:沖淡平和

1善於營造畫境,精美的語言描繪永嘉,會稽等多處自然景物。

a移步換景式的遊賞,一句時間和場景轉換寫法,具有敘事的意味,或仰觀飛泉,或攀摘卷葉,終於漸入佳境。“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b景有遠近,色有濃淡,謝靈運依其感官印象納入畫面,其山水林木,具有透視的關係,詩歌的畫境,因而獲得一種疏宕清麗之美。“密林含餘清,遠峰隱半規”

與陶之不同:總的來說,謝詩多在模山範水,儘量捕捉山水的每一處細節,不遺餘力地勾勒描繪。

而陶淵明則不同,他更多的是而陶淵明則多是寫與景物的合一、多靜觀,物我親切交流,落筆成詩,意境全出,表現出景物整體的自然美。

2通曉玄禪,借山水詩化胸中鬱結,形成了“敘事,寫景,說理”的模式、距離澄懷觀道還有一定距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修之風流邪神

放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