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巴文化驚世大猜想——屈原是巴人,烏江戰紀,大背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地方,而屈原的出生地秭歸縣樂平裡,正位於川東與鄂西交界之地。
專家們認為,當時許多巴國的土地不斷遭遇楚國侵吞,兩國交界之地實際上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狀態。而這種版圖上的交錯,對巴、楚文化的交融產生了深刻影響。
重慶師大教授管維良:當時楚國雖然已經佔領了大部分巴國疆域,但當地仍有巴人居住,所以才有深受大眾喜愛的“通俗歌曲”——巴歌在楚地流行。
所以,屈原同時深受巴楚兩種文化的影響,這個立論是可以成立的。
在屈原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歌中,也最終可以證明這一點。
屈原身世的秘密,漸漸露出了蛛絲馬跡。
來自靈山的巫師
屈原身上竟然烙下了如此明顯的巴文化痕跡。這一點,是否暗示著屈原的某種身份?
回到《離騷》的自述上來。
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首席學者王紅旗:屈原出生於楚地的巴人世襲巫師家庭,而他本人也是巴族的大巫師。
《離騷》裡說的“正則”、“靈均”都是巫師的法號。
在《山海經》裡有關於“靈山十巫”的記載。古漢語研究證實,“靈”“巫”這兩個字相通,“靈山”就是巫山,也就是上古巴人所居的中心地帶。正則、靈均都是巫師名稱。
這就能夠解釋屈原自述裡的“正則、靈均”之意。
而《史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應當解釋為楚王所賜的姓氏和名、字。“屈”是楚國三大貴族姓氏(屈、景、昭)之一,而這三大姓,均源於楚國王族。
楚國政壇的“外來戶”
這個用天才般的激情影響中國文學兩千多年的一代文豪,難道真的是巴人嗎?如果屈原是巴人的推測成立,另一個千古之謎也許就迎刃而解了——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敗。
楚辭之謎
有很多跡象在暗示屈原的巴人影子。楚辭的奇幻特徵,究竟源於一種什麼文化?現在我們知道,神秘的峽江,註定要澆灌出這朵燦爛的文學奇葩。
《楚辭》為中國浪漫文學樹起一面旗幟。這種以一個人的苦難為靈魂的浪漫詩歌,在《楚辭》誕生以前並沒有先例。
一種高度發育的詩歌體裁突然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這給文化學研究領域畫出了一個重重的問號。屈原詩歌中那些絢麗的夢幻色彩,是從哪裡汲取的養料呢?
專家們發現,能為屈原的詩歌提供如此養料的文化,正是巴文化!
重慶師大教授管維良說:“屈原之前,我們現在所知峽江地區能稱得上“強大”的族群,只有巴人和楚人。而楚人在春秋以前,還只是一個小國。
屈原創出了《楚辭》這樣高度的文學成就,他必然有所汲取。在峽江地區,只有巴文化在遠遠早於楚文化的時候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在這裡向四周流傳的巴歌與神話傳說,都成為屈原創作的靈感來源。
《楚辭》不僅在屈原置身楚國政治舞臺以後吸取了大量的楚文化甚至中原文化,更深刻地保留了來自巴文化的源泉。
與管維良共事的重慶師大教授董運庭,他說:《楚辭》裡的巫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說屈原的《楚辭》不是受巴人巫文化的影響,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屈原的巴人身世漸漸凸現。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回到現實裡來看看。
隱藏在身邊的證據
《楚辭》中的巴文化成分,不僅藏於遠古神話,更藏於現世的生活之中。
在屈原的詩歌裡,經常有召令神靈為其服務的華麗詞句;《招魂》等作品中,還經常變換主人公的男女性別。
專家們認為,這些讓普通人難以理解的修辭手法,如果放在巫師的身份上,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在重慶黔江、酉陽一帶,被視為巴人後裔的現代土家人中,仍有“土老司”(巫師的別稱)在作法時,使用這種轉換角色的表演方法。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熊篤說,這正是《楚辭》與現代巴文化的暗合之處。
現在的巫山、巫溪等地,“土老司”跳喪時必身著長袖大袍,頭戴特定的頭箍,手拿法杖、司刀。這樣的風俗,在文化學者看來,都與《楚辭》中屈原的形象非常吻合。
在《涉江》裡,屈原描述自己頭戴高冠,長袖大袍,腰配長劍。土老司的大袍、頭箍、法杖、司刀,正好對應了屈原的長袍、高冠和長劍。而現代“土老司”跳喪的舞蹈動作,在屈原的《招魂》裡也有明確的表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