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大話國人:易中天文集 第五卷·閒話中國人,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要靠每個人自己去爭取,每個人的行為也要由每個人自己來負責。哪怕只是一盤菜的享用,也得自己點了自己吃;即便是在他人的誤導下點了榨菜肉絲湯,也得由自己硬著頭皮喝下去。因為具有獨立人格,所以,每個人的選擇和行為,他人都不能強加干涉,除非是危害了公眾利益。大至總統的選舉,小至職業的選擇,都如此。至於吃飯穿衣之類,就更是純屬個人行為,與他人毫不相干。別人愛吃什麼,想吃什麼,我管不著;我自己愛吃想吃的,也用不著請別人吃或讓別人吃,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干涉了別人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別人的人格獨立。既然如此,自然是各點各的菜,各人點了各人吃,甚至各付各的賬。

所謂群體意識,也簡單一點說,就是認為每個人都是群體的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群體的價值就是個人的價值。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於群體的共同意志;個人的人格,只能依附於群體的共同人格。即便吃飯穿衣,也不完全是個人的事。如果是眾人聚餐,就更要“顧全大局”。比方說,在點菜的時候,要儘量選擇大家都愛吃的菜,不能只顧自己的口味。因為“一人向隅”,尚且“舉座不歡”,倘若只有你一個人吃得開心,又成何體統?至於各自為政,就更沒名堂。如果各點各的,各吃各的,那又何必坐到一起來?乾脆各自回家或者吃份飯好了。聚餐,不就圖的是大家在一起,體驗群體性嗎?

不同的思想核心,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一般地說,以個體意識為思想核心的民族多半性格外向,以群體意識為思想核心的民族多半性格內向。因為個體已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實在已無“內”可“向”。只有向外發展,才能求得生存空間。群體卻有著自己的內部空間。以群體為單位,生存空間界定以後,要解決的就是內部問題,眼睛非向內看不可。所以,中國人性格內向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當然也就有著不同的交際方式。西方人見面,是兩個單獨個體的事情。個體的獨立人格“不可入”,自由意志“不可犯”。因此必須敞開懷抱,伸出雙手,表示願意建立關係;還必須握手擁抱,相互接觸,關係的建立才能得到確證。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則另有一番意義。雙手抱拳,表示關係早已確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團兒,不必再分彼此,如果把手伸了出去,豈非見外?至於點頭彎腰,則無非表示敬意。因為即便是“哥們”,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頭低一點,腰彎一點,也就抬高了對方。大家都禮貌,都謙讓,也就能“群”。

可見,文化現象是體現著文化核心的。為此,本書特別拈出九種文化現象來進行討論。這九種文化現象,有的是中國獨有的,如人情、面子;有的雖非中國獨有,卻頗具“中國特色”,如飲食、家庭。現象雖有九種,但“九九歸一”,目的卻只有一個,即要揭示出中國文化最核心最深層的秘密。

所以,這些現象,便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它們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是每個中國人熟視無睹、司空見慣、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因為最“尋常”的,也就必然是最“正常”的。文化核心既然是最具綱領性的東西,就一定能見之於最具普遍性的現象。不過,“太尋常”也就難免“看不見”。這就需要分析,需要解剖,需要追根尋源,或者說,需要“破譯”,才能“解密”。

這,便正是本書要做的事情。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民以食為天(1)

吃出來的和做出來的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吃飯吃出來的,西方文化是做愛做出來的。

這當然“不像話”,也沒什麼“科學依據”,卻也不是全沒影兒。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要生存,要發展,這“飲食男女”四個字是不能不講的。就連動物,都知道不能不覓食,不能不求偶。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話說,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張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樣。反正不吃飯,就會一命嗚呼(個體無法存活);不做愛,就會斷子絕孫(種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談發展,又哪有什麼文化?

這可是天大的事,擱到誰頭上也含糊不得。

所以中國便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就是說,吃飯這事,有天那麼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只有一個,給了“食”,就不好再給“色”了。因此不曾聽說過“民以色為天”的。民以色為天,舉國上下都是“淫夫蕩婦”,那還了得?再說,“飽暖思淫慾”,填飽了肚子才談得上其他。如果連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杜鵑聲聲

雙曲線

論衡全譯

老是不進球

寶貝不要跑

這就是結局

[hp]vampire

僻處自說

墨蛇狂情

竹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