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2章 團隊力量,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完徐達的分析,陳景恪暗暗點頭。

能做到軍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種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眾人,說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徹也很全面,諸位可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眾人都搖搖頭,讓他們補充意見,那不是強人所難嗎。

術業有專攻,讓他們討論打仗問題,他們一個比一個有想法。

可制定國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了。

陳景恪將一切看在眼裡,心中不禁嘆息。

這就是朱元璋團隊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這裡不是歧視出身,而是說系統的教育很重要。

數一數之前大一統王朝的創業團隊,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權貴構成。

劉邦的團隊裡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國貴族公卿的成員,比如張良就是韓國貴族之後。

劉秀的團隊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組成的。

晉朝司馬氏、隋唐楊李、宋朝趙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們的團隊核心,也同樣都是高門大戶出身。

這些人家學淵源,從小接受系統培養,對治理國家有著全面的瞭解。

新朝建立之後,他們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開國團隊,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達、常遇春、馮勝、傅有德這些人有天賦嗎?

肯定是有的,還都是人中翹楚。

可他們大多都是成年之後,才有機會參加學習。

而且學的還都是行軍打仗方面的知識,對國家制度方面屬實無能為力。

文官集團倒是有不少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長制定的。

但李善長失之於狹隘,無法正視自己的錯誤。

這種人是無法長期執掌國家的。

更何況,他也只是讀過書,同樣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將擔子交給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績。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從此朱元璋對文官集團徹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有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問題就尬住了。

到了這個時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萬能的,靠朱元璋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一個國家的制度建設的。

其實還有一類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繼承人。

一代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兩代人三代人去解決。

劉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幫他修補完善了。

劉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給他兜底。

李淵有李世民李治接續政策。

就算是宋朝,趙大趙二之後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個帝王,給他們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讓人無奈的來了,他的繼承人方面也出了問題。

傾心培養的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個叛逆。

朱棣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別的方面真不提也罷。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時期才初步固定下來。

是固定下來而不是完善。

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樣被繼承使用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體會到朱元璋的無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無奈的印證。

陳景恪要開講軍制課,他連忙將這些軍中大佬叫過來旁聽。

難道就是為了讓他們聽一聽,然後喊兩聲陳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這群老兄弟能給他出主意,大家一起來完善制度。

找這些人問計,倒不是不信任陳景恪了。

而是陳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極限,軍制二次改革就是證明。

這已經是大明建立以來,第三次對軍制動手了。

建國二十二年,三改軍制,這是什麼概念?

軍隊是國家穩定的基石,頻繁改動軍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會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儘可能改的完善一點,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動。

但事實是,除了徐達發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並不能給出什麼建議。

要說他們完全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捕快從喝酒開始

百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