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0章 長安鄒駱駝,奮鬥在盛唐,牛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待得王有成坐下,崔耕讓人送上來一碗茶湯,道:“王掌櫃彆著急,先喝口茶湯,有什麼話慢慢說。”
一口滾熱的茶湯下肚,王有成這才稍稍穩住了心神,抹了下嘴唇,說道:“崔縣令,聚豐隆這回攤上大事兒了。這事因還得從半年前說起……”
崔耕從王有成口中得知,出事兒的並非曹月嬋,恰恰是揚州的聚豐隆銀號。
就在今年二月,出身隴西李氏的李昭德,被武則天封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位極人臣。
然而,這位李大宰相的志向可不僅如此。
他剛剛上任就略施小計,把武三思和武承嗣踢出了宰相班子,僅留下了“唾面自乾”的官場老好人婁師德。
儘管後來武則天又張羅了三人補進入宰相班子,但無論從資歷上還是從聖眷上講,這新晉的三名宰相班子成員都沒辦法與李昭德爭鋒。
一時間,李昭德成了朝廷實質上是的“獨相”,大權在握。
當時大周朝廷既要對西域用兵,又要為武則天修建興泰宮、三陽宮兩處行宮,到處籌措錢財,造成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如今可被稱為“錢”的,主要是四樣東西:一為銅錢,二為布帛,三為錦緞,四為黃金。
李昭德一拍腦袋,下了一道命令“禁止民間蓄錦”。
他想得倒是挺好。老百姓們把錦緞都花出去,市面上的“錢”多了,通貨緊縮不就解決了嗎?
這項政令是否達到了原本的目的不得而知,但各個錢莊卻明顯能感覺到……倉庫不夠用了。
道理很簡單,坊間的黃金和銅錢本來就不夠用,你現在不讓民間百姓積蓄錦緞,那麼能夠大量積存的就只剩下了普通布帛。布帛這玩意價值低體積大,原來的倉庫當然就不敷使用。
揚州本就是商貿繁盛,貨幣流通最為頻繁,這可難倒了聚豐隆在揚州的幾家分號。
幾家分號的掌櫃一琢磨,如果每家都修新倉庫也太不划算了,於是乎,乾脆就以聚豐隆銀號的名義,幾家集資購買了一處廢棄的糧倉,專門用來貯藏各家的普通布帛。
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昨天晚上,倉庫失火,價值幾十萬貫的布帛被付之一炬。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揚州城的商賈百姓們很快就得知了這個訊息。
這還了得?
他們紛紛聚攏在聚豐隆在揚州的各個分號的門前,要求把手中的錢票兌換成真金白銀。
這就引發了錢莊經營者最為忌憚的事件擠兌。
好在聚豐隆成立之初,就對這種情況就有了預案:其一,三十貫錢以下的儲戶,可以隨時兌錢。但在發生擠兌時,錢莊的夥計要刻意放慢兌錢的速度。其二,若儲戶要一次性支取三十貫錢以上,必須提前三天預約,否則不予兌現。
所以,目前的情況是,三天內聚豐隆揚州各家銀號還儘可維持。但是三天後,如果那些大儲戶也參與擠兌,揚州聚豐隆分號就算徹底玩兒完。連鎖反應之下,聚豐隆在整個淮南道的分號就此倒閉,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王有成作為聚豐隆在整個淮南道的負責任,今日來尋崔耕的目的,就是希望崔耕出面,說服那些大商家暫時不要參與擠兌,給聚豐隆以喘~息之機。
身為聚豐隆銀號大股東的崔耕,知悉來龍去脈和事態的嚴重後,對此當然是義不容辭。送走王有成後,當即就發下請帖,邀請聚豐隆揚州各家分號的大主顧們赴宴。
……
……
翌日,歸仁酒樓,二樓。
幾十張桌子坐滿了揚州豪商,其中甚至有十來個和尚。這年頭莫要瞧不起和尚,寺廟不僅接受施主佈施,還大多兼營質庫,獲利甚多,自然而然地成了聚豐隆的大主顧。
崔耕這次不是一個人來的,還帶了揚州大都督府法曹參軍韋湊,和揚州城最大的黑社會頭子李善。
他們兩個不用說話,單單往那一坐就有威懾力。
待得賓客坐滿,崔耕才輕咳一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大家不要參與擠兌。
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
首先,倉庫裡被燒燬的布帛不過價值幾十萬貫,對聚豐隆來說,連傷筋動骨都算不上。只要大家不擠兌,聚豐隆的經營就絕無問題。
其次,若是大家紛紛擠兌,聚豐隆垮了,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在場的大多數人。
還有最關鍵的,如今揚州城內最賺錢的買賣,一個是糖霜工坊,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